本堂於一九四六年夏曆二月十四日適逢 濟公活佛寶誕之辰,成立於廣州海珠北路七十一號二樓。彈指間已歷三十四寒暑矣。
當抗戰勝利,復員廣州,親友漸集,悟靈兄亦作客家中,公餘之暇,常相偕過訪諸親友,相聚一堂,閒話滄桑之餘,偶及玄異之事,平知靈兄能乩,因以為介,眾皆急欲先睹為快,邀請獻技,乃於悟覺兄家中陳設沙盤,焚符恭請 濟公活佛降乩,未幾只見柳筆揮洒有勢,沙盤之上,字跡雄勁,為述運木古井故事,雄渾典雅,洋洋三百餘言,頃刻而就,鏗鏘流暢,在座二十餘眾莫不肅然起敬。由是每多均啟請降靈,或釋憂疑,或談風月,娓娓不輟,莊諧並妙,頗饒雅趣。數月薰淘,敬仰益深,遂皆有皈依我佛之志,慨蒙允許,錄為門下弟子。
同日皈依者男女各十眾,男弟子以「悟」字開派;女眾以「慧」字開派。規模粗具,乃組織成會,名為「康濟」 。由是每夕均啟乩盤,除 濟佛臨乩外,間或邀請雲中子大仙論相,鬼谷子論命理,崑崙子談風水,歐許仁吟詩,一時珠玉紛陳,精警異常,同好者雲集,爭相叩問,其靈驗之處,莫不信服景仰。繼而請求皈依者益眾,惟僅錄收四眾,以「真」字開派。
一九四八年秋,風雲突變,平等奉指示疏散回鄉,悟因、悟慈、悟深等亦隨悟靈、悟覺返鄉小住,未幾廣州易手,本會亦作廣陵散,平最後回鄉,獲與諸兄復聚一堂,獨惜悟靈兄已因謀生赴港,無法再與 師尊通靈,閒居無俚,偶與鄉中昆仲談及乩異,有二三好事者極力慫恿,立治乩具,邀得悟功侄試乩,不意功侄執乩在手,竟能揮洒流暢,再復通靈,論古談今,洋洋千言。由是夕夕降靈,漸復穗壇盛況,求皈依昆仲日增,活佛乃囑召悟靈兄回鄉主持,為諸懇求者舉行皈依典禮,「若」字派同門遂於此開端,而若弘為「若」派之第一位。計同時皈依男女十餘眾。
一日, 活佛降乩,以鄉間已非安樂土,不久便有變故,指派平及柯若仁負責,赴澳設壇,平依照指示,在澳門新馬路平線圍租得中醫師公會樓上會址,經多日籌備,卒底於成。
於一九四九年秋,農歷八月廿二日 活佛誕辰之日,澳壇遂宣告成立,而參加者益眾。一九五零年春,壇址再遷往德隆新街若忠侄家中,以西便書齋作弘法之所。環境清幽,男女同門朝夕聚首,研經問道,盛極一時。而 活佛於此為諸善信治理頑殘疾患,無不藥到病除,如癲狂、癆症、白喉、痴呆、黃疸等嚴重病症,得獲告癒者甚眾。活佛對每一疾患之病理病源,無不開示綦詳,使人折服。一九五二年間,悟靈兄極須往港謀生,離壇而去,因此乩政乏人繼承,皆感徬徨,遂群起學習,由朝至暮,十數人輪流練習,均無法透達,幾將瓦解!時平不忍見此大好壇場,中道星散,乃參加研習,每晨五時開始研磨,每晨習鍊三小時,未及一週,漸能透達;由是日益進展,卒告有成,重振乩壇;同門情緒,復告安定,皈依我佛者亦日有增加。再開「定」字派新秀,由定賢開始,而定字派同門陸續而來,人數之眾,遠超若派。
本會因由穗播遷而來,而同門等亦多屬遺民;來自內陸各地,定不能株守濠江,為求生活,易地以謀發展,莫不有此必要,逐漸星散,勢所難免,移壇香江,已為當時之急務。一九五六、七年間,平數度來港弘法,得若文、若傑、若義、定宗、定循等為助,頗得宣揚效果。一九五八年夏間獲一斗室於中環德輔道中,權作港壇初基,成立後數月,交由悟靈兄主持,平復回澳主持.
一九五八年秋,平亦辭去澳壇職務,來港謀生。綜計澳壇自開設而迄平離去,忽已九易寒暑,艱苦支持,心力俱瘁,尚幸港壇卒能告成,私心竊慰!本擬從此專心於個人業務,懸壺於北角英皇道麗池附近,不料一九六零年夏,有同門若弘、若群等數人造訪,因見港壇未能切實發展,促平重組新壇於灣仔星街,俾諸同門能常獲訓示,平辭不獲已,只得勉為其難,未幾,租得軒尼詩道五三一號二樓,作為壇址,與醫館合拼。一年後因業主需用樓宇發展業務,迫得數遷壇址,最後遷至灣仔道。
由一九六三年至六八年間,本會雖在風雨飄搖極不安定情況下保持不變,但皈依者亦屬不少,六三年起,乾眾弟子以「覺」字開派,坤眾則以「清」字開派。在此數年艱困歲月中,各同門同在混亂社會中,莫不竭力維持,不使會務中斷,其中尤以定興、定深、定循、定純等更為努力。迨社會秩序回復正常後,得楊普培壇樾於一九六九年八月中出資三萬圓購置本會現址,撥作本會永遠會址,以供奉活佛。於中秋後一日遷進,經一番粉飾後,於十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從此本會乃告安定,不再受流離之苦。
本會宗奉佛教,尊崇聖僧 濟公活佛為導師。深以在南宋高宗時代,秦檜當道,狼虎遍朝野,濟佛以出世入世之身,為避權奸,乃裝瘋佯狂以行佛道,扶危解困,警覺痴頑,引渡眾生向佛,化惡為善,行雖詭異,而佛心流露,予人間無限溫暖,是以大江南北,流傳 聖僧事跡,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千年以來奉杞弗衰。同人等心儀此一代高僧,能於此末劫之世,超出佛門戒律,表現慈悲真諦,行俠仗義,抱入地獄之精神,以救眾生苦厄,同深敬仰,且每值其臨乩啟示,一字一言,皆含至理,有時娓娓暢談,義理分明,有若董狐之筆,燃犀之燭,扣人心弦,滌人煩濁!清風明月,雖對柳筆沙盤,儼如面對高人,疑慮盡解,禍福先知,有春風化雨之樂,無癡迷膜拜之心。數十年來,本會同人篤信不變,只求格物致知之理,不務玄異邪僻之道。緬懷過去,由於人事流轉,成就無多,寄望將來,後浪推前浪,更益發揚光大,使 活佛精神,永鏤人心,是所望焉!
一九七九己未年孟夏 楊悟平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