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濟堂主頁/雨花集

雨花集(三)

第一章    明心見性

心性    心念    意志    誌時    無明    性覺體    善惡    相與形    攝根塵    寂然

 

第二章    翠竹黃花皆佛法行

柔者不摧    春回法生    自然    四大        種子        道路        禪心如水            晴雨    幻真    心蓮心月    

 

第三章    法門

法門之選擇    體真止    隨緣法門        時代進展與修持    顛倒法    禪定    靜慮法門    通智

 

第四章    佛教之特色

佛門堡壘    機與緣    憶念因緣    從果尋因        我慢        玄與幻    禪音    獅象龍蛇    八破法    有限與無盡    恆順眾生    清淨布施    佛教最究竟


第一章    明心見性

心性

 

心,不是心臟之心,是心思思之心,所以心是思維。心念如瀑布,湍流不息,無時或停。性是性格,性是有生俱來,含藏不動。

 

心與性是二而一,一而二,其分別知在於一動一靜。猶如水之與波,水平如鏡,清澈可照。然因風起浪,則波濤起伏,洶湧不停。性猶止水也,如春水一池,寂然無動。心猶波也,從念生風,由欲起浪。所謂心猿意馬,動蕩不停就是指此。

 

學佛人士首重修心,要使心中妄念止息,一心不動。能修到不動心,即能回復本來之性。猶如風止波平,即能回復水之靜態也。學佛求明心見性,就是此理。

 


心念

 

心隨念轉,念可縛心。可知心是常受外境之影響,被動而不能自主。

   

正心篇云:「住則生心」。住者住著。念秧住著在心中,生根茁芽,妄念頻生。所謂心有掛礙,其心必生。則心不能清靜,不靜即惑,有惑則迷。

 

心最好無念。但即使有念,能不住,就可還原。故無論發生任何念頭,切不可把念秧住著心內。來者自來,去者自去,空無所住,則心可回復清靜。

 

儆修篇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凡夫有七情六欲,實在不易不起念。如能有念即覺,就可不住生心。覺者醒覺,對念頭想一想,想通想透,研究後果,後果一明,其心自覺。故覺乃止念良方。

 


意志

 

意就是意念,由念所生之一種希望,是非常空泛之一種企圖。佛家叫做妄念,道家叫做虛無,儒家叫做幻覺。

 

意是煩惱根源。因為意念是由六根六塵之感染,加以業力之作祟而起。故意念是由外誘而生。如不能控制,必起得心。欲得不達,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佛家要止念滅念。

 

志就是心中決定不移的一種方針。既定此志,無論任何環境亦不放棄。佛家叫做願,亦叫誓,道家叫做向,儒家叫做堅持。

 

志是心願,願從心起。只要一心一德,依循正軌,毅力實行,必有成果。

 

故有意不如立志,立志一心向佛,必可究竟。

 


誌時

 

上古無所謂時,只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片寧靜,煩惱不生。後來以日影定時,所謂日上三竿。此一時代,叫時間做影,一影等於現在三小時。但以日影定時,如遇陰雨則失效,故進而改用水。以管滴水,水漸盈而浮簽漸上,便只其刻。此時稱時間做牌,佛家則稱為鑷。因水從管出,由內氣鑷而有度,不急不緩,故稱為鑷。再進而以時鐘計時,稱為鐘點,而佛家則稱為揆。

 

現以鑷揆二字一談佛理。

 

佛徒之修持,亦猶之時鐘之運行無異。學佛亦必有鑷以制無明之動。水無鑷則不能制水之流速,時不準也。鐘無揆亦不能制行之有定,時亦不準也。人之學佛,無鑷不能制無明之顯,無揆不能平心之瞋,則修行不準。欲作標準佛徒,就要鑷無明,止妄念;揆心平之恬靜,益智慧之增長,庶幾近矣。

 


無明

世事萬物,種類繁複。未見未聞者,則不知其所以然。不明則疑惑不定,幻影重重,因而誤信誤猜,必入歧路。佛家語有云:「明則智生,不明則惑起」。佛經要我們無無明,無明等於不明白,無無明就等於萬事皆知。能知就不惑。

所謂明,就是不僅知其大概,要深入清楚其寓意,然後才叫明。凡物明則透光,透光則內外皆見。佛法亦猶如是,若僅知其皮毛,而不深入精進,明等於無明,惑則不能斷滅。研究佛理,必先了解此點,方可光來路通也。


 

性覺體

 

性覺體,在佛家語中,稱為靈性,或稱為覺性。人人都有性,原來之性,純潔無疪,就是本性。凡是本性都是善而不邪。因此只要保持原質,便是善人。

 

人有本性,故能產生感覺。由性而覺,覺是被動。如天寒便知冷,肚餓便知飢。此就是覺。覺是由性轉,學佛人士,其主要功課就是見性。保持原本之性,勿為污染。可惜人性如脫韁之馬,不易收拾。有些人從性覺中想到甚麼便去做甚麼,亦即所謂任性。如此情況,不要說成佛,成聖也難。

 

性覺有二:一曰善覺,二曰邪覺。總而言之,性如弱水,輕若鴻毛,容易隨風飄蕩。尤其是性所產生之覺,覺善覺惡,往往發生在一瞬之間。所以覺中所得,務必審慎考慮其善惡,然後擇善而行。慎之!慎之!。

 


善惡

善就是無損於人,以利他為主去行事,叫做善事。心無害人之念,不存利己之私,有悲天憫人之志,就叫做善心。惡是善之反面,害人利己,殘忍不仁,就叫做惡。

善有真善、偽善、深善、愚善。惡亦有真惡、極惡、淺惡、無意之惡、無奈之惡等。故無論善也惡也,一經行之,在本人第八識中,已留下不能泯滅之記錄。其記錄乃分項留記,善則善,惡則惡,各有總數登錄。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絕無苟且相消。世人往見宅心慈祥善因眧彰之善翁,亦往往受到不良遭遇,而為他抱不平。「點解某人咁好,都會得咁壞鼣衋部H真係天冇眼咯」。殊不知此乃前世惡因未了,今生要自食其果。然後才再來享善果。可知善惡不能抵銷。

善惡雖不能抵銷,但善惡可以相制。如以前之惡少,現行之善大,加以一懺一悔,惡不再滋生,善則日漸增長,則善可以遮蓋惡。而此種惡果將來可受之安然。因善果深者智慧必高,明知應受之惡果,當然甘於接受,所以安然易受也。

進一步研究,為善務必出自真誠,行善事前,不應有行善之預念。此為正善。如果立心為行善而行善,則是偽善,屬故名釣譽之流。為名為利而去行善,不特不算善,簡直是惡。

佛法中,根本不存善惡之念。只求助人,不問為善。做了善事亦不存善事之念,連善惡之念也不存於心,是真佛徒也。


 

相與形

 

佛祖有言:「有聲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相是外貌,外貌千變萬化,不能長遠保持。今日為美貌如花之少女,他日則為雞皮鶴髮之婆婆。早相晚相,差別甚大,此所以相之不可有。

 

形乃內在,形不能以肉眼見。所謂形,乃發之於內。內靜而形肅,內燥而形浮。有好形者必有好修養。形字與風度二字頗為相近。

 

形之為形,並非有生俱來,必先覺而後有形,形是發於內心,能覺無相,真形乃現。

 

說到覺字,當然以悟字來解釋。但覺與悟仍有分野。覺就是知道,亦可謂知其然。悟則較覺更深入,乃是澈底的明白。

 

怎樣去求覺?人生最大之阻礙就是念生。姑無論好念惡念,有念就不能靜心。所以必要去念。念來時要用無相去抵擋,無相就是覺。無相之淺解,可用「不外如是」四個字。心中有念,念乃想財,用不外如是四個字想透一下,便可不想要財,此乃覺來念自消也。

 


攝根塵

 

凡夫俗子,慣於妄念遐想,一旦靜心停想,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即使稍具慧根者,,亦只能攝於一時,不久妄念又生。等於行路之人,行慣某一條路,就算教你另一條捷徑,第一次可能記著去走。可是時間一久,不知不覺又可能走回舊路。攝六根亦不外如是。凡人靜極必生遐想,習慣成了自然。要收攝六根,極之不易。

 

佛祖教我們:「能所雙忘,心佛一致」。能是指六根之能知能覺,所是指六塵之所知所覺。能所雙忘就是要收攝六根六塵,使靜心不受引誘;靜時念佛,心亂憶佛,便可制心使妄念不生。

 

再進一步,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攝根塵本是生,好像上文之改行生路。初行時,因從未經歷過,故要熟悉其環境,洞察其底蘊,則不致誤入歧路,由生轉熟也。妄想原是熟,已成習慣。但因收攝根塵之工夫漸漸成熟,故打妄想之舊習,已變成生疏了。

 


寂然

何謂寂然?在佛家語叫做心不動,寂然無所用心。修寂然之途徑非常簡單,就是一切不著於感受。冷也好,熱也好,無所動於中;得也好,失也好,無所著於悲喜。如此做法,可謂簡單易做。所謂冷暖自知,是從無著於感受而得。人能做到寂然境界,自然心如止水,心淨神清,何來煩惱?

從前有一居士,吟過一句詩:「九月寒衣未剪裁」。本來他的佛緣甚深,大可成道。就因為這一句詩,而迷惑真智。他不能了著於感受,不能寂然於中,故阻礙精進。望各修士能從寂然下一點功夫,對於成道有莫大之助力也。


第二章   翠竹黃花皆佛法

柔者不摧

風災過後,路傍之英雄樹,雖堅強壯碩,竟為大風所折。而樹傍之翠竹,反安然無恙。此乃強者易折,柔者不摧之理。

竹之不摧,其最大原因,就是心空。竹能虛心,就是柔之成就。試看風之吹竹也,竹能俯順其勢而不與風逆,風過之後又再還原升直。風雖烈而不為其勢所折。英雄樹雖壯碩,但主觀太強,不肯順勢,故易折斷。此一道理,佛法叫隨緣。


春回法生

佛門有句話:「春回法生,靜來境穩」。

寺院多數在深山幽谷,遠離市區。因郊區幽靜,環境安閒,無外邪之引誘。其更重要者,是籍賴山水之助,及花木之指示,而能幫助對禪機之領悟。

佛門中有閒修、淨修、悟修之種種法門。閒修最合一般居士,在幽靜場所,寄情於山水之間。早看日出晚觀彩霞之秘,閒看花木之榮枯,落葉敗枝,都合哲理。從花木、日月、朝夕、晴雨之中,可以悟出不少佛義。故春天一來,更多美景良辰,供人欣賞與領悟。如此修持,值得各位效法。


自然

天地萬物,有其自然定律。如人之生老病死,如木之茁葉花果,均依著自然定律而生滅。如人先有生,然後有老病死。決不能死老病生。木亦不能果花葉茁。

以佛義解釋,自然之所序,第一就是初緣。初緣是胚胎,然後經過大化之轉變。所謂大化,就是遷移流轉。其轉變有規有律,決不違反定律而行。所謂自然,就是如此。

人是來也自然,去也自然。而其中既來未去的一段時間,當然亦要順其自然,方得如如之理。若違反自然,等於緣木求魚,逆水行舟,必也吃力不討好。世間富貴貧賤,亦不能超出自然定律。安於自然,心境坦蕩,無物可宿。人生如此,煩惱何來?


四大

天演過程,是用春夏秋冬四季來推行流轉遷移之變化。而人則用童壯老衰四律而進行人生過程。此乃叫四大。佛法中亦有四大之演變,在不知不覺中,由四大而轉入究竟。

四大遷移,最難為第二轉。年歷之第二轉為夏天,故此較其他三季為辛苦,要從動字做工夫。所謂夏不動,則秋不收,冬無藏。

佛法之四大,叫做信行精化,其第二轉為行。知而不行,等於無知。不行則不精,不精又怎能化?故行字為主要之一環。

說到行字,其中包含知字在內。因為知而後能行。知似乎容易,但最易犯之毛病為求知而濫。到處去求知,令到自己陷於惑境。猶如人之食也,食前方丈,珍饈滿桌,何佳何劣?因過飽而不知辨。故善於食者,不求多味;善於修者,不入多門。學佛人士,法門遍空虛,要走之路,多如恆河沙數。只要立定宗旨走一路,自能避開其中不少岔口。不入旁途,終可到達精化之境也。


帆是舟之用以來乘風而進,一帆風順是祝人之前途順利。其實帆只是舟之附件,舟才是主體。

學佛是靠慈航指引,故慈航是主體。帆是學佛者之本身。有帆無風,則白張帆;有風不揚帆,則帆亦白設。等於學佛者既登慈航,有尊者指引,本來彼岸在望,但自己不思前進,不肯依從,唯唯可可,等於舟之有風不揚帆,難於前進。如此於慈航無關,與風力無涉。既不能怪舟,亦不能怪風,只怨自己不張帆。所以一帆風順,仍須靠自己之努力。倘終日沉迷,營營役役,只在錢孔堨朝遄A即使腰纏萬金,最後亦不是你之所有,何苦來?


種子

植樹栽花,必先有種子,有良好的種子,埋藏於肥美的土壤,方能栽成一棵好樹。

種子埋藏在泥土中,一定要經過一段苦悶的日子。忍受得被埋藏的一段黑暗時光,才可茁芽生長。若非有此耐力,則必腐爛於土中,不能茁芽。如此雖有種子,又有何用?

學佛人士具有夙世慧根,本可開出善果。但若不能忍受埋藏未茁時之苦悶,慧根何用?美好種子又歸於何處?

忍辱波羅蜜就是使慧根脫凡茁芽之妙方。


在俗世眼光,花與葉兩者之間,只有讚花美,沒有人欣賞到花底下的葉。可是葉對於樹所負之工作,實在很重大。從萌芽開始,葉就是一股尖兵,負起吸收雨露陽光的工作,去營養整棵樹木的生長。等到開花結子後,葉的本身已歷盡艱苦,由翠綠而變成深綠,老態畢呈,更遭受奚落。人們只知採花摘果,把葉棄於一旁,而葉絕無怨言。深秋堙A葉的一生已盡悴體衰,不能再受嚴寒所迫。於是老盡枝頭,飄飄下墜。還是死心不息,落葉化作春坭,更為下一代營養而努力。其偉大處確使人有敬葉而捨花之惑。

佛徒應以葉為榜樣。不居功,不受獎,一心護枝,至死不休,仍作春坭之護。所謂花雖好,仍要綠葉扶持也。


道路

道路是貫通彼此之必經行程。假使沒有道路,就不能到達所欲去的終點。可知道路對人生關係之密切。

人生道路,本來正路一條,並無所謂繁雜。但由於人心不定,遂產生很多歧路。稍不專一,即入歧途。做成許多煩惱。

佛經有云:「不偏不移,前望不後顧,直行不轉向,謂之正道」。又云:「大道之行也,只瞻勿顧」。瞻者前瞻,顧者後顧。其意就是在途中,只可向前瞻望,切不可回顧過去。因一思過去,煩惱諸多。

任何道路,皆有崎嶇,只要前瞻直撞便可到達終點。勿因眼前崎嶇難行,便幻想歧途。歧途雖有一片風光,或繁華滿地,但都是海市蜃樓。只有正途才是大道。走佛門之路,更應如是。專心一徑,無往不利,定可到達究竟也。


天空蕩然無物,所有者淡雲薄霧而已。但何以有雷?雷從何生?皆因氣之不舒,蘊而不散所成。鬱鬱之氣,所謂戾雲,不平而爆發為雷。等於人生,亦似天空盪然。本來虛其中,蒙其外,清其心,寡其慾,定必明亮朗然。但人若專從細事著眼,心胸狹窄,每多見逆而起瞋念。不能平心定氣,久必成戾。有如天空之雷,一爆而不可收拾。云何成就?云何得道?


禪心如水

佛家語云:「禪心如水」。禪心如水之靜,如水之清。其尤要者,為如水之柔。水性柔軟,要方則方,要圓得圓。能遷就容器,能順乎遭遇。此乃主要含義。

禪學三毒貪瞋痴,三者都可能激發水之變質。好像水平無波,但一有瞋之加入,定然興波作浪,怒潮洶湧。又如有貪念加入,則器不能容,泛濫外溢,堤圯坡崩。倘加入痴,痴者妄想,明知其不能而幻以為能。等於用槳潑水,使水不動而動,如何能靜?

能斷除貪瞋痴三毒,必能做到禪心如水也。

 


俗語有落花流水之句,形容人生最為貼切。花開花落,表現了人之生生死死。流水奔馳不定,隱藏了遷移流轉之無定人生。所以學佛人士,不斷追求一個定字,以定來對付不定的流轉。

說到流水,可引入漏字來研究。流水可見,漏水則易被人忽略。但涓涓之漏,為患甚大,所以佛祖曾大聲疾呼的說:「人生五漏,甚於洪水猛獸,定要除之」。又說:「汝等務宜制五漏,勿使變入五根,永無成就」。

欲制五根,有一法門叫「律制儀」。律制儀就是不起二念。譬如眼見色,不作二念,自然眼根清淨,無漏不生根。耳聞聲,不作二念,心乃止息,自然耳根清淨。如此叫制。能制則漏盡。漏盡者止漏之意。從漏盡而修定,可得阿羅漢果。望各勉之。


眼為人體五官之一,用以視物。可是因眼之常感染,對所視之物,各有不同之認識。俗眼所見,分別諸多;慧眼所得,了無分別。所以佛家稱俗眼為煩惱眼,稱慧眼為清淨眼。其實同是一眼,心收心放,認識不同而已。

慧眼所視,無美惡、大小、多少、高低之別。一就是一,億就是億,何謂多?何謂少?了無意見,則心自平,煩惱自去。其實如何才算多?如何才算少?頗難作答。俗以恆河沙數為多,殊不知恆河之沙,或往或來,怎能作準?且除了恆河沙之外,更有成億成萬的物體比恆河沙更多。所以多多少少,有有無無,根本不能有所分別。佛家語云:「多不為多,少不為少;無即有,有即無」。何必要作此分別,而生煩惱?!


晴雨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人有旺衰。此乃遷移流轉的循環。故出家人根本不以為意。不似凡俗人之藉雨興悲,花落神傷。須知如果人生一直無波無浪,試想怎會精進?見過逆境才知順境之甜,經過甜才會避逆。學佛者,必先看輕順逆,任何環境都能處之泰然。一心修持,定可有成就也。


幻真

水中月,鏡中花。此乃形容虛浮之意,與佛經所說之幻真哲理無異。

人類每存幻真之念。所謂幻真,就是明知其非真,自己偏從幻覺中自以為真。等於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明知非真,幻以為真。到頭來落得空空洞洞,煩惱隨來,誠愚不可及也。

眼觀世俗之聰明人士,知識份子,對於個中哲理,不知消化,抱偽為真。今日登朝為高官,明朝變作階下囚者,比比皆是。

學佛人士,對水月鏡花之幻相,切莫自縛。應以「來也如如,去也如如」之法寶,以對治之。


心蓮心月

佛像多坐蓮,觀世音不獨坐蓮,而且持蓮,到底蓮花表示甚麼?

蓮花是代表胎藏界之心,胎藏界之心團乃八瓣所成。表示具足八戒之意。又以蓮出污泥而不染,表示心不污染,此乃胎藏界之以蓮為心。但金剛界則以月為心。因心如月輪,光明皎潔,清涼乾凈。故佛經中有心蓮心月兩種名詞。

經云:「佛祖開覺,聽者蓮瓣則開」。由此可知,以心為蓮,總是含苞未放。一經開示,蓮即微開,便可承露。故以心為蓮,甚為切合。

金剛界以心為月。因月之清涼,表示離瞋別怒;月之皎潔,表示離貪滅欲;月之圓滿,表示智慧無缺。故以心為月,比較更進一步,無瑕可指。

其實觀蓮觀月,不外二而一,一而二。大藏經云:「凡身觀八葉,金剛觀滿月」。証明花月不外一體。其最高境界,就叫做「心處心」。何謂心處心?就是乾凈無物,不似蓮,不似月。達到心處心境界,就可有成。


第三章    法門

法門之選擇

法門有八萬四千個,學佛人士若想了生死成正果,那麼就一定要選擇一個法門堅修謹守,定必成功。

初學佛者,以法門如此之多,到底那一法門易學易修?胡疑不決。即使決定了,又因親朋戚友之言,從此一法門又轉修另一法門。弄到非驢非馬,,誤了大好人身,殊為可惜其實個個法門都是好的,每個法門都可以成佛,不能成佛的就不叫法門。法門都是根據前人所修成正果的舊路,故條條大道通佛國。只要適合你本人修的法門,就是好法門。因為人性有別,環境各殊,興趣有異,因此有種種法門之別。

在選擇法門之前,一定要先明白該法門之方便法。每一宗派都有其方便門:如淨土宗之念佛方便,法相宗之五重唯識,天台宗之三觀三智,密宗之持咒真言,宗宗都有方便。初學者必先揆機揆緣以選擇。不能說某一法門好,某一法門壞。總之,適合你個人口味你就選這一法門。切不可跑法門纜,今日法相,明日天台,忽顯忽密,如此則非驢非馬,終無所成也。


體真止

體者體察,真是真如,止是止息一切扳緣妄念。體真止就是體察真空之理而不動心之意。

人誰不想了生死?欲達目的,必須選一法門去真修實修,方能成功。倘若時時換法門,徒得一個走字,無所有成。

體真止就是最方便之法門。只要你能明白真如含義,非空有空,法實無法,能從止於一切扳緣,不要見緣入緣,不可希冀,種種空空泛泛阻阻礙礙的路上。要真真實實,止息一切妄念幻覺,則可成就一切功德。

學佛修行,不要只看佛經就算了事,務必細味經中奧妙。徒看而不觀想,只能說是文字因緣功德,於修行無補於事。所以體字就是要你細加體察觀想真空之理,然後才到真正止念。


隨緣法門

隨緣就是隨環境順其勢而行,不與之違逆。如前章所述之翠竹,虛心俯順風勢而不與風逆。風過之後才回復原態,因而風雖烈而竹仍可不摧也。

有人懷疑,他人叫你犯罪違規,亦要隨緣耶?總之任何事,非出自本心,而又不為名利所關者,亦不妨隨緣心默,以伺機點醒迷者。例如六祖之受獵人看網,在表面看,出家人已犯了殺戒,助獵而捕獸,應乎?但六袓候機默默,以網開一面而縱獸,此非功德耶?最妙者衹是網開一面而不開四面,因為開四面則對獵者不忠,僅開一面則成中庸之道。而口說:「智者從此門出,生者生,歿者歿,任天演之。」如此做法,恰到好處。又在獵人隊中,以獸肉為食,而他衹吃肉邊菜。此又何妨?不滿現實不能隨綠,就是佛法之絆足石。故對事對法,不能固執,一有執著,便失活力,難以精進也。


在小乘佛法中,對於如來各戒,都要謹守不渝。反之,到了大乘,便不注意。譬如茹素,其意義有三:第一戒殺,第二恐誤食前生父母肉,第三食肉可以動慾。但到必要時,不要執著,亦無瞻_佛法。現在舉二個故事,以供參攷。

張獻忠時代,屠城七日,死人無算。破山和尚為民請命,求張定固不要再殺人。張命人把豬牛等肉推出,對破山和尚說:「你能把各肉食完,我就依你所求,不再屠城」。破山和尚初以不能破戒而不允。旁有一從者對和尚暗示:「為百萬生靈活命,何惜如來一戒」?破山一聞此語,便知自惑於執。遂 盡食各肉。而定國 亦盜亦有道,停止再殺。

五代時,後周大臣柴榮,是一虔誠佛徒。當時朝庭窮困,百姓無以為生。柴榮建議將全國銅鑄佛像盡燬,以銅鑄幣。全國佛徒加以非議。柴榮說:「佛是不重自身,苟能救人,真身亦何捐獻,況銅鑄假身耶」?

觀乎破山與柴榮之深明大乘之秘,為萬民蒼生計,雖破戒亦無妨。為自身利益計,則萬萬不可。此乃執與不執之抉擇要點也。


時代進展與修持

世界愈繁榮,罪惡愈複雜,而思想當然愈來愈偏激。對于修持者亦愈來愈受影遄C因環境之繁雜,物慾之引誘,定會影酯蚴糷妝w力。尤其出家之戒律,有時亦難以堅守。

時代轉移,現在環境與以前許多不同,故不必固執於一面。佛陀早知此點,故提示如何去應付時代之遷移流轉而不違背佛教宗旨之辦法。

「見緣隨緣,見境就境,不即不憶,過眼如煙」。此一FU語,就是應付時代轉變而不影響佛教宗旨之最佳辦法。

見緣不隨緣,令人格格不入,難以度人。見境不就境,對於出世而未入世,如何可以救人?總之,不即不憶。如此,無所動於中,雖隨緣就境,又有何害?


顛倒法

佛法是對初基人士而設,在小乘法中,叫你守戒,除三毒,遠離顛倒夢想。但到了大乘,就不同講法。佛法等於一艘船,在你未登彼岸之前,無論如何總要有一艘船度你過去。但一達彼岸,這艘船就無所用處,而且必要捨去,才能登岸前行。

大乘法中有一個法門,叫做顛倒法。在初基時要遠離顛倒,但到了菩提戒以後,又要你入顛倒門。看起來似乎很矛盾,其實非常簡單。現在我舉一個譬喻來解釋這個理由。

一個人要戒煙,初時一定要他與煙絕緣,甚或用強迫性去要他戒煙接近,而能無動於中。這樣才算永遠戒除。

老衲得道後,已經對於一切戒都不起念。所以肉邊菜,酒中色,我也有e去顛倒。可是,一切如夢如幻,如真如假,半絲半毫亦無染於老衲之淨心。到此方可說是究竟。


禪定

人之思潮如瀑布,洶湧而下,湍流不息。佛徒之修禪定,就是要將如瀑布之思潮降伏,使心定而不動。

修禪定有三個階段:初階時,思潮起伏,心情繁雜,煩惱如潮湧。修士此時以為不對,其實此乃進步之現象。何以故?試以瀑布為証:瀑布之水等於人之思潮,奔流不息。坐禪想入定,等於阻瀑布之水不流,用石阻其上流,以為可以阻斷。殊不知一阻之下,水流橫溢,成為支流。等於初坐禪時雜念更多一樣道理。

第二階段名為幻想。坐禪到了第二階段,常見各種形像,或神或佛或野獸等。各人以為進步,其實此乃幻想,不要信以為真,一切幻像都是自己心魔作祟。如果信以為真,便成了著魔。當修持者未入定境之時,心魔等於瀑布之支流,散而出歿,一切為幻。以前有一居士,坐禪數月,忽見猛虎一頭,由小而大,大到撲向居士之身,把他嚇醒,不敢再坐。求教於其師。其師不直接解釋原因,只叫他繼續坐禪,如猛虎再現時,用筆向其肚上寫一個佛字便得。於是居士翌日坐禪,再見猛虎。立刻用筆在虎肚寫上佛字,虎即逸去無蹤。遂將情形稟告其師。師笑曰:「你看看自己的肚皮如何」?居士如命脫衣,見自己肚上有一佛字。於是明白猛虎就是本人。由此証明猛虎之幻像原是自己。若信幻像為真,便有著魔之害。

第三階段:坐到耳不聞,目不見,心如止水,漫漫入定。定必生慧,方算成功。

坐禪之法,或以己身為目標,或以鼻前三十指處注視一點,或以佛像觀想等,統不外求集中視力,以攝其心。

修定並非一定靜而不動,密宗之拳修,達摩之易筋經等,都是以動而修定。定者定其心,定其神,而非定其體也。總之,專心寄托於某一物或某一動作中,神存於內,便可入定。


靜慮法門

人之心境,本如一片平湖,靜如明鏡,水波不興。湖水如鏡時,不獨光可鑑人,整個天外環境,亦可照於湖中,星光月亮,滿湖皆是。但偶或風吹縐,就混濁不清,一無所見。人心亦如是,心不正則慮生。欲求靜慮,可作如下之修持:

第一:「離欲,離惡,離不善,有尋有伺」。如此,自然離苦得樂。但有樂仍然未能究竟。

第二:「內正心平,無尋無伺」。尋者尋覓,伺者等待。有尋有伺仍然尚有牽掛,故不能徹底,因而要內正。內者心也,正者平也。不去尋,不去伺,簡直連一個離字都不在心,然後才是真樂。達到此境仍未究竟。因仍有一個樂字縈繞胸前,心中仍有物存在。學佛最忌有所住,雖有真樂,仍嫌住心不捨。

第三:「離樂等靜」。等者一切也。此時便入正樂。雖入正樂,仍未成就。

第四:「離樂方正」。此時也,自然而然,不知善惡,不明憂樂,一切無所住於心。如此,方達到靜境。


通智

修靜慮法門,可達菩薩境界。如繼續進修,便可入通智境界。因靜慮進修,心地清淨,無阻無礙。等於耳內穢垢盡除,了無阻隔,當然聽覺靈敏。故靜慮進修,即能成就五通。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通、如意足通。何謂通?就是了知眾生前後際之一切。能通當然前無阻礙,心清無識。猶如無雲天氣,遠望群山如在目前。

有通仍然未足,必須有智。何謂智?就是了知世間一切,而不著於一切。亦即不著於眼前形相,不留一點形像於眼內。否則眼內留有塵沙,還能天眼通嗎?天眼通了之後,能了見諸佛聖行;天耳通了之後,能了聞佛說音語;他心通了之後,能依照眾生心性或眼前之形象,加以提施,始能達如意足通也


第四章    佛教之特色

佛門堡壘

俗世間,用以防止外侵,保衛鄉土,每多設置堡壘,分佈於東南西北四方。

俗世堡壘有形有相,佛門堡壘設在心中,無形無相,但亦有四門。此四門即:信、滅、忍、定。

「信」是既信佛之後,無論如何不改初衷,無疑無惑,無改無變,無謗無怨,才算真信。何以信字稱得起為堡壘?就是既信之後,任何閒言雜語,任何際遇,任何環境,均不能攻破信念,如堡壘之可防守也。

「滅」就是要滅苦滅惑,把塵世中一切苦厄煩惱,要自動自覺去消除。

「忍」就是要將一切事情,包括喜怒哀樂,都不可著意,則事可寢息,不忍則節外生枝。忍為柔,以柔制剛,無事不克。勿因一時之氣,而被人攻破此堡。

「定」乃信滅忍三門之成果。能守三門,定門必穩。一入定門,智慧隨來,五通皆備,則佛門堡壘,固若金湯。

只憑堡壘仍防不能抵禦邪魔,還有一圄。圄就是城內內門。此圄為何?就是行。知而不行,等於有堡無圄,仍不算堅固。行、行、行,望各勉之!


機與緣

在世人心中,有時以機緣二字來比喻事之巧合。所謂有緣千里能相會。其實緣字內中包含了許多因素,且種類繁多,如:姻緣、業緣、惡緣、情緣、佛緣等等。到底緣是甚麼?根據佛學理論,緣是人與人之間之一種磁力。因人之嗜好不同,心理各異,其同嗜同好者,磁因相接,所謂如磁吸鐵,亦所謂臭味相投。故緣是一種本質,緣是可遇而不可求。有緣千里能相會之說,亦不過是磁系相吸,遠亦能就而已。

機是機會。可以人為而造,可以巧合而成。所謂製造機會,就是指此。

緣是必有夙因成分存在,非人力可求,亦不是天命註定。所以有前緣之稱。此是夙世未了之因,留待今生清償。

機則不存因果,是時光巧合。有緣無機,可以期待;有機無緣,只得鏡花水月而已。譬如訪友,是有機可見。假如無緣,則你未到其門,他已先你一步而出,終不得見。有緣則不同,無意中亦可在街上巧遇。

學佛人士,得與佛近,又能與異姓而結同門手足,此種機緣,實屬難得。望各珍惜,同登無極。善哉!善哉!


憶念因緣

佛說:「人之相憶,二憶甚深,由此從生至生,兩不相離,如影隨形,永合為一」。由此一偈,可知因緣不是俯拾可得,必須相憶相念,而且一定要互憶,始可神蝖C神蝡h貌合,天國須彌,亦可合而不分,因緣從此而定。

學佛者不能只靠一信字,便可得佛力之助。必須與佛互相憶念,心中常與佛憶,方能達到因緣巧合之妙。佛是常憶眾生,如果眾生不憶佛,佛又如何能與你巧合?

佛經有云:「佛心如雨,遍洒蒼生」。可知佛心無分彼此,無分貴賤,遍洒不缺。只因各人承載器皿之大小而得果不同。譬如佛心就是雨,一場大雨,無論大樹幼草,皆蒙沾潤。問題是大樹沾雨多些,幼草沾雨少些而已。成就不成就,就要看你本身,要看你根幹。若無根幹,雖雨露頻頻,你亦不能吸收。雖有根幹,亦要時時檢查根幹是否健康。腐根敗幹,有等於無。學佛先查根,就是此理。人之能不能成佛,全在乎自己,不能怪佛之不庇佑也。


從果尋因

人身從何而來?依何而生?此皆由業力所成。所謂業,包括所作所為,所想所念而成業。業重則力生,故叫業力。

人之壽夭窮通,成功失敗,全是依據業力而斷定一生。甚至一國之盛衰,都非出於偶然,也是依據該國之工業而定。因此,業力與因果是相連相關。換言之,業力就是因果之形成。做善做惡,就要憑你個人之業力,任誰都幫不了你忙。「因由業成,但果必完」。有此因必有此果。由此可知,當果報來時,絕不應有怨天尤人之心,所謂果來順受。且更應從果尋因,俾能知自己今日所受者為應有。且得有所悔改。如此,心易平,苦易過。能領悟到其中奧義,修持可邁進萬里也。


障就是障礙,障礙見性之路。有障未除,甚難成道。所以信佛不知除障,實是枉費工夫。

障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三類。煩惱障就是無明,業障就是五逆十惡,報障就是因果應得之報。三障之中,業障最重,故應首除業障。煩惱障可以後去,報障因果已定,無法消除。譬如煩惱障為樹身,業障為泥土,報障為果實。假使去其泥土,則樹無以生,果更不會有。故能除業障,便已足夠。

世人通病,怕果不怕因。做了惡事,等到果報臨身,方生悔意,為時以晚。早知此果,何不當日不種因?俗語有云:「不見棺材不留眼淚」。既見棺材,流淚又有何用?因此,佛亦怕種因,就算善因亦不施種,以免以後受福報。

佛怕種因,凡夫怕受果,就是此理。


我慢

慢就是傲慢。俗語所謂好勝。明知己不如人,偏偏說勝過人。此種慢性係從人我之執而產生。因有我執,故有 慢執。所以稱為我慢。

最輕的慢叫單慢。是一種自傲之心理。己雖不如人,但他認為人能,我何嘗不能。不肯虛心學習,更不肯取他人之長。此種慢性,治之不難。

最重的慢叫慢上慢,明知己不如人,硬說己勝過人,甚至強詞奪理挑剔他人之長為短,反揚己之短為長。此一種人,人我之執以根深蒂固,治之不易。

燃燈錄云:「無人無我,知己知彼,你勝我勝,豈有差池」?此幾句偈,就是對治我慢之良方,可細味之,當得其奧。


提起死字,世人都怕怕怕。其實人生歸去,有甚麼值得怕呢?其怕者不外六情未盡,捨不得一切俗世情欲而已。不過去還是要去,又何必耿耿於懷?佛門中人,都等閒視之,所謂視死如歸也。但是,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佛門子弟,在世時得道而去,種佈善果如人間,就是重於泰山之死。若積錢於私,敗德於世,修持未成。這樣一死,失了人身,來世再無機會學佛,此乃輕於鴻毛之死,良可可怕也。

人身難得今生得,佛法難遇今世遇。安可不把握此機緣努力進修哉?!


玄與幻

玄就是似是似非,深不可測。幻就是幻想,無端生有,空洞無憑。所以玄是有憑有理,絕非無中生有之說。只是其中奧妙過於深睿,今未明奧秘之人,難以盡解。故產生疑惑而不能察其高深。

學佛有人稱為玄學,研究佛學之人,不能集中精點去探討,反而走支路多於正途,迷失了方向。倘能從一法門堅守幹線,便可直達究竟。比之幻想之無此無憑,只由妄想中產生了期望。縱使從幻想中想一世數世,亦不會得到實現。由此看來,玄與幻之分別,顯而易明。

學佛要有中心,最緊要就是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切不可學得一點皮毛,便以為自己已成了佛。如此即近於幻。因此,玄切不可入幻。學佛中有一句法寶叫「以玄止幻」,意思是幻想妄念來臨之時,就以玄學之靜修止之,則幻可滅矣。


禪音

學佛人士,注重看經聽經,希望在佛經中尋求法門去修行。此乃必行之路。但修法必須靠悟性悟理。書中所載,是記錄性之文字,不外是前人所經過修行之道路。其所載內容,絕不能以直覺去研究,一定要從悟從思,然後才可見真理。所以前人學佛,除看經之外,常常去聽禪音。聽禪音就是拜訪名師大德,在他言談之中,注意其話中含義。

聽禪音亦不能由直覺去想,因為禪師說話,往往意在言外。明白指出便不是佛法。舉一個例:五祖傳授衣缽給六祖,他不用直傳。因他知道直傳必惹起門徒奪權,故先使其舂米。而六祖悟性驕人,一見叫其舂米,經已明白想叫他做傳人。因為米是谷之精華,舂米就是去殼存精。意思是六祖功夫雖足,但仍有蕪存,要去蕪存精,方得成道。六祖早悟此意,故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之偈。五祖一見此偈,便認定時機已至。某日去見六祖,只問一句:「惠能,米熟未?」意思便問他修持功夫已足未?然後用杖輕敲三下。六祖便知叫他三更去見,把衣缽傳受。由此可見禪音之可貴。

再說一例:有一屠夫,其妻作紅杏出牆,屠夫欲殺之以洩忿。走叩於禪師之門而問曰:「妻乃淫婦,余欲殺之,於法合乎」?禪師曰:「地獄開門了」。屠夫思索一遍,初以為殺妻之後,地獄門開,以收其妻魂。繼再思維,妻死罪完,如何仍入地獄?定必己身殺人而入地獄無疑。遂改口問:「妻乃淫婦,我欲釋之,以成全其志,如何」?禪師曰:「佛國門開了」。屠夫泣拜而去。

因此,禪音不在多,一語可救一命。


獅象龍蛇

獅象龍蛇,佛門稱為四德。此是何意?

獅性勇而仁,雖為萬獸之王,其勇並非冠於千萬獸,但其仁則感動同儕。獅雖勇而不殘暴,不特不濫殺,尤能助弱小。故以仁而攝於群獸,所以獅代表仁。

象之眼,傳靈甚豐,閃閃生光,靈性穩定。故以象代表靈。

龍有神龍之稱,具有增進之義。騰則升,不居俗。故龍以增進為用。

蛇活躍而潛,冬眠一季,潛修不懈。故以其代表潛修。

四德者:仁、靈、增進、潛修。

同時,佛教圖書中,常見有尊者騎象跨獅者。以獅象為侶,不外取獅之勇猛,有當機立斷之意。取象之負重任遠,有審慎忍耐之意而已。


八破法

何謂八破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就是八破。八破之中,內蘊連環性。既然不生,自然無滅。不生則常斷自然不存在。至於滅字,既生於世間,自然有一日要滅。滅字不是指滅於塵世,而是指滅於佛土。假使有日能登佛國,或即使生於天道,亦要保持自覺體於不滅。

不常是只世間一切事物,定不會保持常態。富變貧,貴變賤,何來有常?因此對於眼前事物等閒視之。無分美醜,不較貧富,所謂遷移流轉,常字實不應有。既明不常,當知不斷。勿存既不常不若斷而不取。則為誤解。

世間事物,林林總總,物物不同。但勿存有同異之念,亦不可強求於一。無彼此心,無分別意。故曰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與不生不滅有異曲同工之妙。既不欲來,自然無出。

細味八破之義,當得真空無相之真諦。


有限與無盡

有限與無盡是相對的,前者屬於有形相,後者屬於無形相。人之年壽,乃屬於有限,任你怎樣都不能逃出有限之關。金錢財帛也是不能超越因果定數之限。其他眾生萬物,莫不如是。一果一樹、一花一木、一犬一貓,都受有限之關官束著。

至於無盡,就是不論用何尺度都難以衡量其究竟。如天之高,如佛之光,如如來之胸懷,如大勢至之慈悲,到底有多高多大?難以衡量,是謂之無盡。

佛陀稱為無盡燈,就是因為他的光普照塵世之任何一角落,而且光照不知萬千百年,永恆不熄。

佛徒最終目的,就是捨有限而就無盡。有關:無常、無我、無相等等佛理,不外是教我們捨有限而就無盡而已。


恆順眾生

佛祖說過,他好像一株大樹。雖然受著菩提甘露之滋養,能夠開花結果。但若沒有眾生,他就不會成就。因為沒有眾生,不知眾生之苦,慈悲心就不能發現。沒有眾生,就不知煩惱之何從,正覺心亦不能發展。試問沒有慈悲心,不有正覺念,又如何能成佛?因此佛祖認為眾生就是大樹之根。樹無根怎能開花結果?

佛祖叫信佛人士要恆順眾生.可見佛祖之愛護眾生甚於己身。叫人迴向眾生,一切美好均不敢自承,迴向於眾生,其慈可見。吾輩佛徒應遵循佛祖之指示,發揮慈悲喜捨之四大無量心,恆順眾生,迴向眾生,以報佛恩。


清淨布施

布施是恆順眾生之最有效法寶,故六波羅蜜及四攝,均以布施為首。清淨布施是依照十種戒條而行施,其內容如下:

第一:不留滯──有人向我求施,以最迅速之時間立即施予,此之謂不留滯。若果緩慢,則西江之水,亦不能救涸澈之魚。

第二:不執取──不以自己之妄見而加以考慮。不必研究求施者是否應施。

第三:不高舉──不存自己有助人之德而生傲慢之念。

第四:不積聚──不將錢財積聚至某一數量然後布施。身邊有一分力量,有人求助,應盡予之。不論多寡,有則施之。

第五:不望報──布施事了,不留記憶,自可心平無掛。如有望報之心,即生住心,何能清淨?

第六:不希異熟──施予後,不要存有異熟果之心,勿以為福澤自盈,施一而望得百。

第七:不所依──不要因名利而施,不因種種依名依利而始發心布施。

第八:不退弱──對求施之事,雖屬難行,亦不要存有恐懼之念,即使粉身碎骨,亦不要退而示弱。

第九:不向背──不要以親疏恩怨而起分別心。應施則施,無分親疏愛仇。

第十:不下劣──施予之物,不要以最下劣者予人,應以最妙最勝者施予。

行清淨布施,可得恆順眾生之真正效果與成就。


佛教最究竟

佛學是從因果而定其基,以大同無我而為其礎。佛陀只是以其所得經驗來指導眾生去成佛,並無負責保証你升佛國之義務。亦絕無貶你下地獄之心。只要你依循他的指導,而去自覺自悟,便可成佛。其他宗教則有所謂萬能之神,信他的可上天堂,不信的要下地獄,甚至一人信教,可全家得救。

佛陀是以理智大悲去完成最高人格。所謂人格,就是佛性。佛陀自己成佛,又指導人去成佛,要眾生都能成佛。其他宗教只可以得到親近上帝,但永遠不能成為第二個上帝。

佛陀乃眾生導師,此之謂大同。不以外教為不是,此之謂大智。人人可以成佛,此之謂大乘。其他宗教則無此度量。

佛教只要你明白自性所在。迷失者自尋,污染者自洗,一切要靠自己。其他宗教要求救於上帝,不能自拔。

佛經句句都是引導人如何去成佛。其他宗教之聖經,尋不去一句教你如何去成為上帝。學者自學,尊者自尊。此又佛教與其他宗教之不同處也。

其實人生如一湖秋水,水光如鏡,照澈一切。但為微風吹動,蕩漾生波。則明鏡起了縐紋,產生種種煩惱。倘水不興波,大圓鏡智永遠生光,則成佛可期。


雨花三集完

主頁/雨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