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濟堂主頁/雨花集

片金屑玉

此篇所載,俱為諸佛臨壇所示,雖屬片語閒言,亦是暮鼓晨鐘,發人深省,爰特擷精取華檢編成集,何異片金屑玉,讀者幸毋以瑣碎而忽視之。


齋甚麼齋?戒甚麼戒?有酒喝幾杯,有肉吃幾塊;受人恩處報人恩,欠人債處還人債。但求心地無欺瞞,何必遠近燒香拜!

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乃凡夫用以渡登彼岸之舟楫,能達彼岸,正果則成,舟楫何用?

天堂地獄,全在人心,為善者問心無愧,必處於泰然之境,心為掛礙,瀟洒自在,彷居天堂。反之,為惡者無時不存恐懼之念,行藏如鼠,自覺四處網羅,甚而三更入夢,盡皆凶兆,此則雖居人世,儼處地獄。因此,天堂地獄,豈獨死後才發現耶?

路不平則崎嶇難行,甚或車覆輪折,何來寸進?水不平則駭浪驚濤,奔流急湍,何以達岸?心不平則嗔怨填胸,無明不滅,何以修持?心平何勞持戒?旨哉斯言!

世事無常,慾潭無底。是故「得」不足以為喜,「無」不足以為恚。世之慕得者,無則求得,得則求多,多更求精,永無止境。到了求不得時,瞋恚隨之,永淪苦海。至此方知「無所得」之妙處。

未能修身,何能修靈?入佛之門,首重潔身,再求精進,悟為門鑰,行乃菩提。

道人之長,聽者入沐春風;說人之短,聞者如芒在背。同是說話,閒談者何以捨春風而取芒刺?

利則予人,過則自任,處世如斯,何來仇怨?

浴佛節,不僅憑香花鮮果,齋筵糕餅,禮佛如儀,便算滿足。夫佛即是心,浴佛者,浴心也,禮佛為其次。首要將自己心中障礙,洗滌乾淨;空五蘊,除三毒,去無明,滅妄念,使一切無住於心,方不失浴佛節之義。

見緣隨緣,堅境就境;不即不憶,過眼如煙。

佛法貴圓融,細悟便自通。空來不著意,執空不是空。

天堂與地獄

天堂在那裡?地獄又在那堙H雖然世界兩大宗教─佛教與基督教都有天堂地獄之說,然而天堂與地獄究竟是否實在?抑是假設用以勸善儆惡?

 

佛說萬法唯心,世間一切事物,多由心生。是則天堂與地獄,不外是意境而已。天堂與地獄都在人之心坎裡,一生為善,心安理得,怡然舒泰,無所恐懼,如生活在天堂之中。多行不善,心中忐忑,精神備受威脅,情緒不安,午夜夢迴,良知自疚,幻覺隨生,遂如身陷地獄,遭受報復懲罰,備受痛苦,故萬法唯心之說,殊非虛妄。

 

人體各部器官,皆有其專司神經,總攝於大腦神經,如眼之視物,耳之聽聲,鼻之嗅覺,舌之嘗味,軀體之觸覺,佛家稱為五根。外境之聲,香味觸覺,由五根傳於中樞神經,(即大腦神經)立即發生反射作用,成為第六根之意識,反應而生喜怒哀樂之各種情緒,更或有所動作,故由眼耳鼻舌身而產生意識,合稱為六識,亦即六根。意識之興起,善惡不一,貪瞋痴念由此形成,比如見財物而起貪念;見美色而起慾念,聞惡聲而起忿恨之心,遂產生種種動作。為達到滿足所欲,每有不能自制之行動,殺人越貨,姦淫擄掠,毆鬥傷人等殘暴行為,悍然不顧,恣意而為,不論惡念惡行發生後,其人之中樞神經堙A必留有深刻印象,永難磨滅,藏於神經深處,佛家稱為含藏識,亦即第八識。待到良知發現,經第七識(沒那識)之審辨,乃有內疚之苦,苦之極矣,神志迷糊,幻境隨生,如遭報復,如受制裁,儼似身陷地獄之中。倘為人意志堅定,六根清淨,不為外境所牽擾;只知好善,則所聞所見,不為所動,又何有惡念惡行之產生!所謂平生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天君安泰,意識清明,罪孽不生,良知自若,豈非生活如在天堂之中?佛說,萬法唯心,其理甚明;天堂與地獄,不過為心之造境耳。如說天堂與地獄是實有者,則在人之心坎中,絕非另有所在也。

 

世上不少枯惡不悛之輩,自知罪業深重,一面繼續無惡不作,一面又求神拜佛,坭首佛前,哀求保佑,以為得神佛之庇護,便可有恃無恐,可以為所欲為矣。如此愚頑,實為天地所不容,何況聰明正直之謂神!佛雖慈悲,亦以回頭是岸訓示眾生。故佛法重視懺悔,而基督教亦有告解之條。凡人都有過錯,錯而知改,便可遷於善,勇於認錯,勇於改過,即可消除心中罪惡陰影,解開心頭枷鎖,復見本性。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否則罪業重重,愈積愈厚,本性亦愈埋愈深,神佛又何能佑你救你?欲求保佑,先須自救,自救之法,只有悔改前非,去惡行善而已。禍福由人自召,實與神佛無關。

六祖壇經中,有一段為韋刺史解釋願生西方的疑問,有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往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琣w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抸悸。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滿A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上文引述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中之一段,解述天堂地獄之說,甚為明顯。行善見性,便可到達天堂,貪瞋痴三毒不除,導致種種罪惡,則如自墮地獄之中。為善為惡,都由心念所生。換言之,天堂與地獄,皆由心生也。而如何清淨六根,消除三毒,應從十善開始,見性便是天堂,迷痴即是地獄。六祖開示眾生,意簡言賅,切實了當。故不嫌詞贅為之引述,以證萬法唯心之說。

 

人有三魂七魄。魂要血養,魄賴氣固。氣充血盈,魂魄自然穩定,中樞神經亦可不衰,幻覺妄念自可消除。因此,道家以靜坐修養精氣神,使三者結合而成真耤A長存於宇宙之中。佛家則以坐禪入定,攝心止妄,內照見性,進入如如之境。魂魄實為氣血之精華。佛道之修持,無非使魂魄昇華,免其與軀體同腐,永生於太空之中,不再受輪迴之苦,超脫苦海,得到究竟,所謂成仙成佛,不過如是耳。至若缺乏修持,其魂魄散亂,受六慾七情所控制,業力所纏繞,自性蒙蔽,貪者千方百計以謀財,瞋者窮凶極惡以洩忿,痴者愚頑卑劣以遂其妄。及其物化,d恨而終,其魂魄之中,三毒猶存,痛苦難消。生平作惡所產生之業力,自然牽引其走向痛苦深淵,永遠沉淪,縱遇轉輪,也是投生畜道,或安排其備受人間萬苦,不只生受地獄之苦,來生亦難超脫地獄之厄。因果循環,絲毫不差。

 

行善積德,雖無修持基礎,但其人心地光明磊落,外不受六塵所障,內不被三毒所害,所行平直,即已近佛,無須祈求福報,福果當必隨緣豐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語良確。縱不能成仙成佛,然而生平福壽康寧俱備,其福報之隆,更可澤及子孫,豈非長在天堂之中耶!為人善惡之果報,如此懸殊,勿謂冥冥中無所主宰也。


主頁/雨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