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濟堂主頁/雨花集

雨花集(二)

緣起    性善  性之培養  絕慾與防慾  比較  享樂與受苦  居安思危  隨遇而安  圓融    缺點  出人頭地      談話藝術  觀人與律己  怎樣應付被罵  頹廢  守衛    好了  理由  受恩  觀圓莫觀缺  互愛  人身之優點    業賬   怎樣研究佛經   佛路  建信  應機  四不依  三藏  方便法門  我是佛徒  信解行證  在家與出家   涅槃與了生死   頓悟  自性之尋求 四憑八穩 四事 無我無常 三身四智 隨緣 妄想與真如 四諦法 三學兼修  一參備具 妙有與真空 知空不著空  大乘四德  無為 化境 願力與業力 與水為緣 彼岸與此岸 去佛不遠 如來 十波羅蜜 佛法之因果連環性


雨花再集緣起         楊悟平誌

 

吾人皈依佛門,師奉 濟公活佛,得聆訓誨,對為人之道,禪宗真諦,備受教益。歷年記錄,後至者未能盡窺全豹,十數年前,由定深兄蒐集多年訓示,編成雨花集,以供同閱習。距今多年,所積訓示,又已盈尺,因是有雨花集之編,由定邦兄竟其全功。今值編印選集,特為重刊,無非欲令法音宣流,普及眾生而已耳。

 


性善

 

人之初,性本善。由善而變惡者,乃受六塵所染,而非本性中帶有惡念也。試看嬰兒,祗會用手攫食物,不會用手打人。打人屬惡,攫食屬慾。慾是天賦因生存所需,故不能視為惡。嬰兒飢餓時求食,得食之後,便感滿足,不求精美,不求多有,這就是人之本性。

 

人之慾念因受環境所誘,逐漸擴展,不獨求得,得而求精,精且貪多;得則可,不得則巧取豪奪,結果弄成罪惡。此乃慾之擴展而成性之轉變。因此,勸人為善,不外是範圍慾之擴展,使不致泛濫而成為罪惡而已。

 


性之培養

 

性是有生俱來,含藏不動。但從念生風,由慾起浪。所以靜時如處子,動時如脫兔。一靜一動轉瞬間事,此性之所以宜常培養也。

 

動性可生爆炸,一發不可收拾。故性雖善,還雖好自培養,始算養生之道。

 

性是柔而不硬,容易伸縮。範之以圓則圓,範之以方則方。所謂近墨者黑。但性是不能壓迫,愈壓迫則愈反抗,愈箍緊則愈伸張。因性雖善而有慾,即本性中蘊藏慾念。因此,培養之方,切忌壓迫,一壓就會爆炸。所謂爆炸,就是性起,性起則嗔。

 

養性之法有二

 

一、思量法性不可壓制,祗許細細思量「為什麼不可」五個字。例如想搶劫而心謂不可,細想為什麼不可?能夠想,細細想,得到答案,自然可以不幹,不屑幹。

 

二、冷卻法從靜定入手,行動,拖一個時期,使其由熱變靜,由靜變冷。以因果二字做武器。譬如:性起想殺人,差不多見諸行動,此時也,先要想一想後路,我今殺人,從何處脫身呢?走了之後,又如何藏身呢?有此問題,行動當然緩,一緩之下,便由熱變靜,再以因果律來衡量一下,殺人者他日亦會為人所殺,何苦自尋死路?有此一想,行動自然漸得冷卻。

 

世人事物,都是如此,硬以柔制,熱以冷制。萬不能一硬對硬,以熱對熱,否則必爆炸無疑。

 


絕慾與防慾

 

慾是有生俱來,物慾性慾,人人都逃不了,所以煩惱隨來。欲免煩惱,就要絕慾。六根六塵,不要執染,五蘊常空,就是絕慾。絕慾是學佛正途,將慾念剷除,不留根蒂,甚而什么是慾也不存在,這樣當然可得到究竟。

 

一般人祗能做到防慾境界,就是跟本方法,如築堤防洪,假使洪水泛濫,堤高是否可攔?堤堅是否可靠?涓涓之漏,可缺全堤,洪水奔騰,不可收拾。

 

凡防物之奔騰,能止則止,不止則反比不防為害更大。譬如防洪:不防,水勢較緩;若防,則蓄其勢,堤缺如倒。是以防不是正途,能絕其來源,堵其泉眼,則較堤防騰萬萬倍也。

 


比較

 

所謂知足常樂,盡人皆知。但如何實踐,始能知足?

世人多犯虛榮之念,永無止境。得到富貴,又想長生。因而煩惱重重,慾火熾烈。甚而將本性遺忘,作奸犯科,無惡不作。總而言之,就是犯了一個貪之法,就是「比較」二字。

 

人若有比較之心,則自有滿足之日,既得滿足,慾念當熄。譬如:自己穿的是破鞋,應當比較沒有鞋穿之人,而你總算勝過他一級而得到滿足。沒有鞋穿者,又應該比較殘癈無腳之人,自然你又勝他一級。無腳者應該將沒有靈魂而死去之人比較一下,那麼你又可得滿足。如此下去,自可達到知足常樂之真諦。

 


享樂與受苦

 

有些人終日不忘享樂,是為享樂派;有些人則以為目前先吃苦頭,籌劃將來享晚福,是為受苦派。其實此二派都不對,所以佛陀創造一種真理,叫無盡法。

 

何謂無盡法?就是既不盡量享樂,也不盡量受苦。因為樂也苦也,都是因果報應。今生有樂可享,並非佛之所賜,種善因得善果,此乃自己之功,與佛無關。種苦因得苦果,此乃自作自受,亦與佛無涉。所以為人遇樂可享。不必過求;有苦只管受,不必刻意求苦。修行不必一定要從苦中修,只要從善如流,則樂中亦可修成。

 

其實苦也樂也,根本就難以分別;有人以打麻雀牌為樂,亦有人認為苦;好酒之人,以飲酒為樂,不喜飲者認為是苦。所以苦樂是人為的。心之所適為樂,心之不悅為苦。總之,不盡量求適,更不可強而求之,這便是真理。

 


居安思危

 

多數人都期望能夠安樂,但在享樂中之人,總以為好景常在,以為富者長富,貧者長貧,對遷移流轉的定律和因果循環的理論,絕不明白。殊不知物極必反,事到臨頭,才手足無措,一蹶不振。

 

有些人稍知危之所在,亦稍作防範之計,唯獨所謂防,只見其著,忽略其微。所謂範,只範其常,忽略其變。因此,雖有防範,亦等於無。故居安固然要思危,但知危而防,亦不足恃。防危之法,不是防於眼前,而必須防於永後。世上一切都是無常,失之不足惜。永後一切,則必須防其不得,防其稍失。因此,防危之法,唯有於事未到來之先,積仁心之石,建慈悲之堤,才可保其不失也。

 


隨遇而安

 

世人營營役役,為住忙,為衣忙,為食忙,你爭我奪,不惜以生命去換取身外之虛榮;甚至衣食住都有了,又嫌未能登峰造極,想日益求精,終日去做物慾之奴隸,何其可憐!

 

因此,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就可消除許多煩惱。娑婆世界,脆如玻璃,今日不知明日事,更何苦自尋煩惱?生活雖較苦,亦不可斤斤求美滿,隨遇而安,煩惱自除矣。

 


圓融

 

萬物圓則旋轉靈活,如車輪之軸,因係圓形,故可東可西,可上可下,可轉向任何一方而無阻。人之處世,亦要面面俱圓。環境轉佳,亦可從佳;環境變壞,亦可處之泰然。心目中當作乃係一時之方向改變而已,從不記掛在心。如此,一點痛苦也沒有,半分煩惱也不侵,自行控制,無分好壞,此即所謂圓融。

 

如不明白圓融之理,就是一具方形之軸,不能轉動,強而轉之,必斷軸心。此所謂人性不圓,不獨處世無方,簡直身敗如斷軸。不能控制環境之轉移,就是自取煩惱。

 

隨遇而安與圓融之意義甚近,但一則是聽天由命,一則出於自力,主權在自己手中。所以圓融較之隨遇而安,是更進一步也。

 


 

記,就是追憶。人世間,勞勞終日,腦海中留存了過去之種種印象,弄至煩惱諸多,迷津深入。

 

世事繁瑣,日中所作,夜間所為,是否件件做得對?是否樣樣作得合?除了檢討之外,應該不留痕跡,才能清心寡念,才能專心去做領悟工作。

 

所謂煩惱,就是不應記而記。譬如流水落花,逢場作慶,此乃一時虛幻,事過情遷,何必追憶?假如一有記憶,馬上心魔蕩漾,易入邪途,最低限度,亦陷於求不得苦之中,或者求而可再得,又陷於沉淪不拔之苦海,故應忘記,勿回首,勿思量。

 

又如仇恨連綿,忘之可化敵為友,記之則嗔恨在心,忿忿不平,易入罪城,故應忘之。

 

又或蒙恩深厚,受義難忘。為求了此因緣,常懷圖報之願,原屬合理,但仍有損本身修行之虞,亦應暫時放下,不要思量。他日力有所逮,然後見機行事,方合正理。

 

但是佛理玄機,深文要訣,乃是應有所記,牢牢記之,不特不惹煩根,且可脫離苦海。

 

記與不記,其效果有若天壤之別,可不慎耶!

 


缺點

 

世無完人,亦無不缺之物。能做到禮義忠信,未必有廉有恥。能夠為富能仁,未必仁而能捨。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做到勇於任事,但亦有人說他不孝不義;高堂在閭,妻子在室,三過不入,缺乎情。

 

再以物而言,皎潔光明,莫如月亮,但亦不能長圓。由此可見,缺點是人與物都逃不了之缺憾。

本身之缺點,別人批判你,切勿介懷,不應生氣,更不能向批判你之人加以惡意,應要向月亮學習,盡量把缺的一方面填補,月缺而能復圓,就是月的知機,故能保持光輝永照,人又何獨不能?

 

尚有本領不如人,也叫缺。應以「人可能之,己亦能之」之心情,立下信念,努力去做,便不會缺。

 

他人提示你的缺點,乃是善意,可助你迅速彌縫缺點也。

 


出人頭地

 

人人都希望有出人頭地之一日,但以哲理推論,人人都出人頭地,那麼更有誰人居你之下?由此可知,出人頭地非人人都一定做得到,顯然是有能者居之。所謂能者,就是具有多種條件,才能做到此一地步。

 

一、自愛:對自己之名譽人格,必先自愛,始能得到別人尊敬。假使自貶人格,怎能出人頭地?

 

二、自信:對自己之工作,要有必可成功之自信心,才能百折不撓,以底於成。否則,一遇困難,就會半途而廢。俗云:「哀莫大於心死」。心死就是失去自信心。

 

三、自強:自強是從自信中得來之一種力量,因你自信必成,故在遭遇困難時,能有堅強之力量去應付,困難愈大,應付力量愈強,打破難關,做到人能我能,我能未必人能。出人頭地,旨在其中。

 


 

新是舊的開始,也是舊的盡頭。因此新亦是舊,舊亦是新。在佛家而言,新舊並無分別。但俗世人對於新舊,一定有分別心,認為新的開始,寄於新的希望。照理來說,有希望心始有奮鬥心。不過不可不知,只有希望心而無實行計劃,這是屬於妄念。必要有計劃而且去實行,希望方可實現。

 

現再從新字拆開來研究,新字左邊從立從木,而右邊則從斤。立者就是立定腳跟,立下弘願,立地頂天,立刻實踐。木就是如木之直,如木之仡,如木之靜,至於右邊之斤字,斤者斧斤,亦是斧頭,要常常用斤削去木之雜枝,不要讓它生出旁枝雜幹,使木能立能直能堅,若有不堅,則用斤去改正,如此乃謂之新。

 


 

水可滌出污垢,故皆認定水是潔淨之一種物體。洗脫二字之名詞,就是以水來洗脫一切污垢之意。

人們罪惡重重,是靠淨心止念來去除污垢,淨心止念之作用就是對於水。但依照大乘學說來作深一層研究,就不能執水為範,用到水已經不是究竟地步。如果不有污垢存在,那又何用水之洗脫?連水都不需用,方能達究竟。

 

我們雖不能執水為範,但要借鏡水之行為,水本身清淨,不獨自淨且可淨他,水是出身於污泥中而自負不染,水長與泥土為伍,可是本身不染泥土氣息,而且愈流愈清。水性之柔軟和順,能方能圓,置於江河大海中,能泱泱不傲,放於杯盆小皿內,亦處之泰然。

 

學佛人士應借鏡水之長處,作為入佛之門可也。

 


談話藝術

 

人與人之間,許多場合常會大家聚首,談話之得體與否,影響甚大。說得好,事業上有莫大之幫助;說得不好,影響朋友之間的情誼,甚或口舌召尤,更不值得。

 

談話藝術,主要是探馬奔心法。首先要探查對方之個性、嗜好、行業,然後以之作為談話之資料。如對方喜歡睹馬,你不妨先與他談一談馬經,以引起其興趣,漸漸引入正題,才容易令對方給你一個好印象。假使對方最憎賭馬,你就千祈不可談馬經,否則雖入正題,彼亦充耳不聞,便成弄巧反拙。

 

其次,談話的代名詞,要用得的當,方能令對方喜悅。用一個我字,不如用十個你字。例如:「假如我發達,我一定很願意做善事。」如此說來,不夠藝術。應該將我字改作你字,則對方便開心了。說人家發達,他一定歡喜;說自己發達,人家內心會暗中罵你:「你都唔慌會發達咯」。此外,形容詞亦非常重要,如形容人家本事,有魄力,能用人。譬如說:「你真係叻過曹操呀!」咁就未必受人歡迎。因為他以為你說他奸,講唔定即刻會反面。

 

又如開頭見面第一句話:「呀!你發福諢v。這句話不可亂用,有些肥人一聽就驚:「弊傢伙,又肥鱈ㄐv。又是不受歡迎。

 


觀人與律己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內心之窗,心有所思,必形諸外。前人有云:「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此四觀訣,甚為準繩。

 

觀人如此,別人觀己又如何?茲將佛經要旨之精華「謙虛十要」,作為學佛修持之無上法門。

 

()、要有虛懷的心境:所謂虛懷,即無所著之謂,心無宿物之謂。喜樂悲愁不著於心,如此心廣体胖,自然健康。

 

()、要有委婉的言詞:欲使對方領略你之說話,必須委婉言之,始不會令人反感。尤其是規諫別人,更要說得溫柔體貼,方能打動別人之心。

 

()、要有歡悅的容貌:容貌不歡悅,對方一望便生厭,最低限度令人有難以親近之感!如此,情感由何而生?

 

()、要有禮貌的態度:禮貌好,人家知你是斯文中人,當然尊重你。如此,你便佔了不少便宜。

 

()、要省察自己的過失:不能自省過失,則有過不知改,定必愈走愈邪。有過即改,自然上進。

 

()、要效法別人之所長:人必有所短,亦必有所長,取他人之長,去自己之短,當然上人也。

 

()、要隱惡揚善:你稱讚人一句,有鼓勵人之感。不揚人之惡,可以使對方有反省之心。

 

()、要樸實大方:樸實就是不奢侈的美麗,美麗必要大方。裝束、談吐、行動、風度,才得人歡迎。反之,令人作三日嘔,何苦來!

 

()、要慷慨和樂:應用不吝,便是慷慨。無論錢財、學識、勞力,應要助人的,都要慷慨,必得人和;人和既得,當然快樂。

 

()、要忍耐寬恕: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總在能堅忍耐煩,勞怨不辭,才能有成。若遇事動氣,理智易失,嗔心一起,便會妄動,傷身害事,莫此為甚。至於寬恕二字,是發自同情心。人誰無過,推己及人,得饒人處且饒人,被饒者當然心感銘謝,而自己又心無掛礙,心安理得,何樂不為。

 

十要說完,仍有未盡,應另加一要:要自承罪過。雖然事情非完全出於自己之錯,但如果自肯引疚承當,對方自有感激不盡之念,自然得人喜悅,得人敬重。

 


怎樣應付被罵

 

任何人都怕人家罵自己,因此,世人對於一個罵字,引起不少紛爭。其實,給人罵是一種最難得最暢快之事。何以故?因為受人罵是間接知道自己之缺點。姑無論被罵的是否事實,總之,你肯罵我,我便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之精神去接受,自己一點損失都沒有。尤其是身為長輩,難得有人去罵他,就等於沒有人肯教他,沒有人肯提醒他之過錯,所以受罵是一件好事。

 

你去罵人,一定認為給你罵的人值得教訓,然後始勞尊口。所謂罵者愛也。因此,我若被罵,就是人家肯關懷我,不特不怨他,還須向他致謝。

 

受人罵一點不難過,去罵人才是最辛苦,要破氣,要傷神,倒不如受人罵更有趣。

 

佛經有云:「惡聲入心,其心則正;惡言出口,其心則痛」。其意為被人罵之聲音入在我心,必有反省,故心則正。出口去罵人,一定非常生氣,故心則痛。如此足證上述之不訛也。

 


頹廢

 

頹廢是天演之定律,凡事凡物,都必要經過一種淘汰,由新興而入頹廢。譬如鐵器,用久不磨擦,或棄置不用,則必生鏽,一經生鏽,必定侵蝕而達到頹廢。

 

說到事,也可以用頹廢法去解決,逐步逐步,剝繭抽絲的一層一層去解決。那麼這件事就好像一塊糖放在水中,漸漸溶化到無影無蹤,這就叫頹廢法。

 

至於人呢,如果不懂得應付種種的侵蝕,也一樣會頹廢。如何去防止侵蝕呢?那就要如鐵器一般,不能置而不用使它生蛂C故人要不斷的鍛煉自己體力智力。佛說:「百煉金剛」,就是止頹的妙諦。

 

頹廢之因素:()見境不入境,而生消極。()入境太滿足,進取心已停。()見境懶入境,日日望奇跡。

 

防止頹廢的方法,就是針對上列三因素:()不要有求不得苦,應該再接再厲。()學無止境,應該不斷向前行。()知路便走路,不要站在路旁等車搭,行得一寸得一寸,終必可達目的。

 


守衛

 

富人居處,為防止別人盜竊,多數堅其門戶,慎其窗牖,僱人看更,以防宵小,以保財物。此所謂防範未然,可算縝密,但是最重要之大門往往洞開,此門為何?就是心門。

 

一般人對於心門,均不知嚴密防守,任由邪魔自入,致令大好清靜心房,為邪魔佔據,心內所蘊藏之自性,亦為邪魔盜去。結果縱能保存假有之財物,而真正之法寶反不能存,富亦何用?!

因此,防物盜不如防心盜。防心盜之唯一方法,就是堅門拒慾,清室(心室)不令物入。庶幾近矣。

 


 

世人每稱自己為我,其實「我」,只是一個代名詞,是一個假設之實體而已。人是風火水土四合而成,科學家則謂由無數個細胞組合而成。總而言之,是靠客觀環境配合而始得生存。莫說人命不可操縱,沒有水飲,就已經不能生活;沒有空氣,亦不能生存。是以所謂我,其實一點不是有我,簡直是無我。我不能操縱我,我又如何有哉?!

 

客觀環境可以改變我的一切,無環境不有意念,無意念就不有我之存在。故佛經有云:「因念故有我」。所謂念,就是從環境現象所影響,而形成了我之自尊。其實我是不能單獨生存,何尊之有?因此,我只能稱之為假我。

 

惟有自性,始是自己所有,不依靠任何環境可以獨立存在。我始終是肉體,必有返本還原之一日,所謂返璞歸真,璞就是真我,璞散則成器,器就是假我。譬如寫

 

人,變了寫子機器,唱戲的伶人變了唱歌機器,做生意的商人變了打算盤機器。人既器化了,便離開了真我。此時也,變成為生活的工具。我之筋骨,我之意識,都不是為我而用,完全為了生活而用,完全變成了被動。心雖不願做,被迫也要幹出來;心雖欲做之事,亦被迫不能。如此人生,真我何去?

 

是以人生價值,人命意義,最緊要就是減少些被動,多做些自己心願做的事,打破了被迫,而主動的去做願做之事。如此,真我漸見,一切都是真實的人生,而不是為生活的機器人。

 


好了

 

世人往往迷戀一切虛無假有,甚而死心不息,妻財子祿,樣樣都力求其好,但結果好好都要有。

 

好了歌說:「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是功名忘不了。」是的,一般人心理,一方面羡慕神仙的快樂;但一方面又認為一子受皇恩,全家食天祿,以生命去博取功名,認為是聰明,是發達捷徑。可是,「自古英雄何去了?白骨一堆草未了」。這又有何聰明?

 

「世人都說神仙好,可是金銀忘不了。一生只恨積無多,等到多時眼閉了」。多又有何用?

 

「世人都說神仙好,美妾嬌妻忘不了」。但不知道「君生日日說恩深,君死又隨人去了」。雖然未必人人如是,但是轉眼人老珠黃,又有何可戀之處?

 

「世人都說神仙好,孝子賢孫忘不了」。可是「痴心父母古來多,孝子賢孫誰見了」。人心萬變,說不定今日是孝子,明日變成仇人。

 

總之,世人一切都是白雲蒼狗,何必執迷不悟?人人知道如是,人人仍是日思夜求,所以迷迷迷,到死方休。

 

破迷之法,事事得過且過,物物作如是觀。你臥的是梳化床,也許不及睡在街邊的苦力,他反為得著一個甜美之夢;而臥梳化床者,反為晚晚失眠。何必呢!?所以,好便是了,了便好。能了萬事皆好,最好莫若了。

 

想做神仙,先除物慾。因此,想好就要先了,了卻一切物慾,就能達到好的境界。

 


理由

 

世俗人每做一事,總有一篇理由。甚至做錯了事,亦有一大條理由,為自己辯護;就算殺了人,亦有理由可以說得條條大道,好像非打死人不可,又好像此人非死不可。明明罪人,也可說得變了功臣。其實此非理由,實乃籍口而已。

 

根本上所謂理由,人人皆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知理由兩字,根本不能判別是非,

亦不能憑理由去解決一件爭端。然則,怎樣才是真理由?

 

佛法中有云:「忍耐就是理由」。凡事愈自辯則愈無理由,愈多理由就証明愈是犯罪。假使此人全不發言,全不誇耀自己理由者,此乃真理由。

 

因為事情無論如何複雜,一經時日考驗,必有水落石出之一日。假使你能忍耐,由別人去替你說出理由,則勝過自己去講千百條理由。所以忍耐就是理由一語,含義非常深奧,望細味之,當得真諦也。

 


人生如寄

 

人是塵世間之過客,誰也不能永久居留。所以人生如寄,是寄居塵世。

 

人生雖如寄,但不能抱著人壽幾何的心理,消極去處世。尤其一般貧困或失意的人,更易誤犯此一錯處。人生雖短暫,但意志不能消沉。既處世為人,就好像上了賽跑場一樣,既參加賽跑,就不能不開步,跑輸跑嬴,都一樣要跑,必須跑完這一個賽程,方算了事。

 

我們既在塵世做一 位過客,寄居逆旅,時間當然短暫。聰明人當然要準備下一 站的工作。住在逆旅,既知明日回鄉,應該紮好行李,上足糧食,購定回鄉之必需物品,方為智慧中人。至於如何紮行李,購糧食,備辦必需品,並非叫他買定棺木山地,絕對不必為臭皮囊打算,所打算的就是靈的一方面。因此,學佛就是為下一站打算的方法,培養靈性,準備將來佛國所需。

 

有些人因環境不佳,貧困交襲,就長嗟短嘆,提不起精神來。殊不知好文章好作品,並非成功於豪華書齋,而是在夜雨漏屋中完成。可見處境愈劣,發奮愈力,所謂貧家出孝子,詩窮而後工。其實富人學佛,東不能捨,西不能棄,難於成就。窮困使人發奮,一心嚮往,更較富有之人易於成功。

 

因此,人生如寄,不要把可貴的時光虛耗,努力為下一行程準備吧。

 


受恩

 

受恩報恩,欠債還債。否則心不能安,必要還清,始可了卻因果,所以為人最怕受恩多。

 

佛徒又如何?佛怕種恩。種恩都怕,何況受恩呢。所以對受恩要極力避免,就算為善,亦切不可有行善之念,善惡亦不起分別心,就是此故。

 

皈依導師,只可信皈一位,切不可二信三信。何以故呢?信師一體,自可睥睨;信師超一,一片眩迷。其理由亦等於受恩多一般無二。

 


觀圓莫觀缺

 

人總有一些缺點,但亦有他的長處。你只看他好的一面,就覺得其人可親。若只看壞的一面,就覺得其人可恨。那麼,你願意多一位可親近的人,還是多一位可恨的人呢。

 

佛說「觀圓莫觀缺」。是要眾生有情,眾生合一。能如此做,就可以消滅一切恨,人間無恨,煩惱自滅,豈不快哉!

 

做人最聰明的,就是給予別人以同情心,無論貧賤富貴,都需要別人同情,贊助別人意見,對方無有不親近你之理,甚至認你為知己。

 

有時別人開罪了你,你不獨從恕字去原諒了別人無心之失,還要從好的一面去著眼,認為別人不是存心開罪於我,,或者是有心提醒我也未 定。如此一來,自然心平氣和,多麼聰明!

 


互愛

 

天地造化,不獨同類互善,甚至一切眾生,亦視同一體。如此方不致有敵對行為,所謂水乳交融。水為乳之母,乳為水之次,本屬一體,一經相融,兩體互合,便無彼此之分,何況人與眾生,亦是同源同途,倘有敵視,真有水乳不如。

 

佛說:「一切眾生,同是一體」。眾生禍福,與我相同。能明此義,必知互愛。故佛門中,一切禱告,均以眾生為主,亦必迴向眾生始得有效。因我亦是眾生之一,眾生有福,我便有份。

 

佛理中,顯明記載要忘我。既知忘我,則任何慾念私見均不入心,自無互相敵視之理。因此,互愛之基,必從忘我做起,發達嗎?你發也好,我發也好,同是一體,何分彼此?能如此,大家忘我,沒有私慾,則天下太平。

 


人身之優點

 

六道輪迴,人身難得。人身有何優點,茲分述如下:

 

()人性:眾生之中,以人性最靈易悟。人之自性得天獨厚,特別賦予佛根,只因塵慾所染,執迷不見。若從自性中悟諦知真,轉眼成佛。

 

()智慧:人身另具一種優點,就是智慧,亦所謂靈性。智是能知善,慧是能修行。

 

()慚愧:亦所謂知恥,又是人身獨具。人能知恥,對於精進方面,具有莫大幫助。修行不知精進,等於航船不知水性,行來行去都在水中央,欲達彼岸難之又難,知恥就足以鼓勵精進。

 

我輩今世既能得到人身,這是幾世修來,得來並不容易,若不趁今生修行,豈非如入寶山空手回?

 


 

許多人都常發開眼夢,終日以為人生有常,,一切有相,以為萬物永存,世間常在。有時更幻想到前途錦繡,處處康莊。如此夢夢不絕,無有醒時,等到了無常一至,然後方知是夢。此時也,始知自愚;雖然夢醒,但已經太遲,流轉下世,到了下世來生,未必又是人身,學佛機會無從把握,可能延至後三、四世,來生來生再來生,也未可定。此一場白日夢真是誤了大事。

 

欲求不入夢,首宜摒除一切實相,摒除妄想,心安寡慾,意識清淨,,既無夢根,何得有夢?

淨心經有說:「白日無妄念,夜來夢不侵」。只要明白此一句經文,便可思過半矣。

 


業賬

 

一般人習慣,杪例有結賬,将一年來進支數目及往來賑項作一清結;應收應還均完手續,然後開始過新年。賬目清楚,便感無限欣慰;賬目未清;或難相扺補,便感到十分徬徨,日夜不安。

 

世人祇知清理錢財之賑目,而忽略了最重要之一筆流水賬,就是業賬,亦即業障,亦即善惡賬。檢討一年來之善惡,所作所為,所言所思,是否惡少善多?如果發覺惡多善少,就等於賬目上發見赤字,應該想辧法去彌補。不過, 賬目之收支,可以將收扺支,以求相抵;但善與惡則不能相抵,勿謂做了惡事可以做回一件善事以抵銷惡業。做了一件惡事,即使做回十宗善事, 惡業仍然存在,絶不能平衡。所謂因果,就是此理。

 

清結善惡賬,如果發現赤字,如何去抵銷呢?惡賬既不能以善賬相抵,則祇有用下列二法

 

一、潛移法―所謂潛移法,就是既知錯就立改,思移改,永不再錯,如此便可冲淡惡果。「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就是此理。

 

二、多作善因―以多行善而求側重效果,好像一架天秤, 惡果輕善果重,便側重一邊。如此,人之智慧可以不蔽,因此希冀不履惡途。

 

佛家語云「祇求惡得改,莫讓惡再來」。善根翻不起惡根, 就是此理。作善不如改過,又是此理。

 


怎樣研究佛經

 

有些人學佛,目的是喜歡出風頭―求名。有些是念念不忘妻財子祿,望人天福報―求利。有些是遭遇了剌激,心靈空虛―求慰寂。凡屬有求而去學佛的人,都是不知佛味。我們研究佛經,必需具備下列條件,能領悟得到真理。

 

一、要清心:除去一切目的,一心研究佛理。佛經是注重悟性,要自己去能領悟, 自己去追求。

 

二、要情趣:絕對不能勉強。沒有情趣,易生厭心。一有厭心,何從領悟?

 

三、要虛心:不能以為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對初基者有傲慢態度,更不能以深淺之別,而生歧視之見。其實佛法並無深淺之分,只知深入了解,很普通之佛理,也是大乘無上法。

 

四、戒濫取:佛法法門遍佈,得其一便可明心;不應專走法門纜,今日學顯,明日學密。若此很易弄雜了理智,弄亂了旨竅,變成虎不虎,犬不犬。

 

五、要純潔:研究佛經,就著重一個佛門去追尋,不應雜以其他形式。

 

六、要慈悲:一切一切,不應以自己來著眼,應要以眾生為首,做到了無我階段,始有進步。

 


佛路

 

佛途廣闊,似無邊際,其實法門只有三度,簡單非常,能把握此三門,可以立地成佛。

 

所謂三法門者,就是領悟、智慧、實踐,三者不能缺一。因為佛學是直觀的、經驗的、不是依循的,尤其不是權威的,故領悟為最大關鍵。學佛不必以他人之見為己見,只要直觀下去,用自己心得去領悟,而智慧便出,以他人之見為己見,則本人之智慧,必受蒙蔽。因為他人領悟所得,乃他人之見解,其究竟性別人一定不大清楚,言語文字,每多詞不達意,惟有自己領悟,才是真理。

 

學佛之領悟等於江風,智慧等於舵工,實踐等於船帆,佛學就等於一艘船。欲船之航行,必先有江風之吹送,然後把定舵,揚起帆,船無有不前進者。試想江風、舵工、帆,三者缺一,其可得乎?

 

許多船,有舵工,有江風,而無帆者甚多,殊深可惜!其實最難得者為江風,江風不常有,未必常得江風之來。而最易得者為帆。今每多反是,真不知究竟何在?

 

許多人以為佛學只憑自己去領悟,恐防有錯,此點表面上似乎有理,但駛帆是另一件事,把舵又是另一件事。有了舵工,斷不會駛錯路之理。有了智慧,自可決斷,無須介懷。而且佛門如海,無論從那一邊泊船都可上岸。條條是路,處處是岸。行錯了,認為行不通,可以轉一個彎便得。雖然行錯路要轉彎,亦勝於要靠人帶路也。自己走自己的路,無有不通之理,何足憂為?!

 


建信

 

所謂信,就是心慕神傾,忠誠不變。故勿論信何種宗教,都必先建立此一宗旨,方能有所獲益,然後才能接受所信的奧旨。因為建信之後,始能實行。信不建則行不周,行不周則境不進,境不進則巔不可攀,理也。

 

信佛者,自以為信,其實離題萬丈,因為既信必行,知而不行,何得為信?既信後,繼之有恆,所謂有恆,乃健行不息,日深精研之謂。有恆之後,必定精進。能得精進,心竅方開,心竅一開,靈感乃通,始能自導悟性。因為佛學不求外導,必先求諸己心,所謂佛法不是佛法,求諸己心所得,乃是真正所得。

 

以前佛法乃先進者成功之路,以環境時勢所限,以前人之路,作自己今日之路,未必可以行得通,應以自己領悟所獲,加以先進者為借境,方是無上法寶。所有先進者之能得到究竟,絕無同一途徑。所謂各走各路,各守一法,甚而行四個字,做一首偈,專研不息,亦可成佛也。

 


應機

 

學佛人士,修道是由自己發心,而証道亦必要自己努力,大下苦功,絕不能僥倖得來。

 

說法修持最妙秘訣,就是應機,亦即隨機,不必死守教條,好像醫生處方,當然是對病下藥,可以癒人。但後來有同症病者,此藥未必人人能癒,須要量情加減,方可得救;所謂量情加減,就是要你本人努力,要你本人領悟,任何名師亦不能代庖。

 

佛教之偉大之處,就是人人可得悟,個個可成佛,佛教中指示後者不可執法,執迷於法,便絕自悟之路,怎能精進?故欲証道,見機應機,見景應景。無物不法,無言不訣。如此智慧,則聞一語可以證道。因此佛祖有云:「所謂佛法,不是佛法。」就是針對此點而言。

 


四不依

 

佛教本來只有禪淨兩宗,達摩師長傳入我國時,就只傳禪宗。禪字本屬梵語,譯意為定,故又稱禪定,此乃正宗正派。唐宋以後,五花八門,為邪道利用;時至今日,更加復雜,居然將神道混合,弄至後學更感模糊,此無他,人為而矣。各宗各派巧立名目,曲解佛義,以遷就個人意志。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便知有今日,是以特將四不依之儆語留給後世,以拯後世之誤入迷津者。

 

一、依法不依人:學佛要依法,法者佛法。即佛陀所說過的話,切不可依人所說的話。人到底是人,所說的經,間或有多少利己說法,或有曲解佛理,導人迷誤。

 

二、依了經義,不依不了經義:了者,明也。意義了然者方是好經,有些含糊不清,就不可依。

 

三、依智不依識:從智中所得者,即般若,可依。從意識中所得者,不可依。

 

四、依義不依語:所謂義,就是經中之意釋,是佛陀或其弟子依義所釋。故可依。語釋則是後進法師或居士所講而加之註釋。若非依義所釋,切不可依。

 


三藏

 

三藏就是指經、律、論而言。經者,乃佛所言,表達其成佛經過,故曰經。論,就是學佛人士各善知識在研究佛學時,一般心得和一種意見,故曰論。律,就是佛門規矩,又叫戒律,為佛徒必守之規則,合而稱為三藏。唐玄奘又叫唐三藏,就是說他能通經、律、論之意。

 

至於何以稱為藏?因為古代之經文,是刻在石上而集合起來,藏於石窟之中,故曰藏。

 


方便法門

 

學佛是最容易不過的。所謂佛法,就是佛祖所說所做的事,由佛大弟子記錄下來,我們依著他所說的去做,如此簡單,便叫做學佛。佛經有說:「歸元無二法,方便有多門」。欲求反璞歸真,只有依照佛說去做的一個方法,此外並無第二個方法。但是如何實踐?那就方便有多門了。譬如由香港過九龍,可以乘搭中環或灣仔的渡海船,亦可搭車走隧。總之異途同歸,不分先後,各路之人不可說誰快誰慢,亦不可說搭船笨搭車精,等於佛教宗門各有各的成就。總求得歸元之法,便是同等成就。

 

有些人以為工作繁忙,不能學佛。試看六祖,斬柴舂米,日以繼夜,一樣學佛。又有以為要有巍峨堂宇,凜凜佛像,方易修持,此乃自入迷途,不足為訓。總之,任何法門,只求方便。法門有八萬四千個,個個法門都可以令你成佛。在這許多法門中,到底走那一個才合呢?這就要你自己依個性、環境、能力,量時量力,配合那一法門是你方便走的,你就去專修這個法門,堅定不渝,必有成就。最要緊就是行,你若果不行,就算是最短捷徑,亦行不到。學佛貴求實踐,明矣。

 


我是佛徒

 

法門遍佈宇宙,假使不專修一法,今日東,明日西,始終是打圈子,跑來跑去都是跑在一塊地方,一定沒有上進。須知學佛能夠達到了生脫死,明心見性,便是偌大成就。。若果不專守一法,胡亂去修,想能達到究竟目的,難乎其難。有人以為誠心誠意看經,便可成佛,那是錯的。看經只能增加你的善知識,可能明白佛的道理,距離成佛的道路還很遙遠;又以為念佛就是好的修持,只要念就可以了生死,其實也是不夠的,念佛也許可以了生,但萬萬不能達到涅槃境界,那麼,了生又何用呢?

 

今提出「我是佛徒」這一個法門,時時刻刻都要想起我是佛徒。做佛徒要怎樣去做?自然基本修持、念佛、看經、持咒之外,最要緊就是觀摩。觀就是觀前賢之所行;摩就是要揣摩佛說的要旨及目的,然後才有進一步的成就。否則只念經不觀摩,等於讀書念口黃,有何用呢?縱使讀到啷啷滿口而不求甚解,胸中仍是無一點墨也。所以「觀摩」就是一個秘訣,「我是佛徒」就是一條鑰匙。

 

 


信解行證

 

普通人說:「我是信佛鵅v。其實只是知有佛而已,不能叫信佛!信佛必須具足六信心始能入門。一、信奉三寶(佛、法、僧);二、信奉佛教五乘行法(五乘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三、信奉人身難得,聞佛不易。四、信奉因果定律。五、信奉眾生俱有佛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善根增長,以達究竟。六、信奉阿彌陀佛,永生西方淨土,離苦得樂。

 

既信之後,第二要解。一定要深明義趣,是謂心解,信而心解,已經半路可通。

 

第三為行。解而不行,如知味而不食,決不得飽,所以既解以後,必須依照佛法而行。因此,行是最重要之一課。解是憑心,行是憑動。不解而行,等如盲修瞎練;解而不行,等如入寶山而空手回。

 

第四為證。證是行者以正智契合真理。證是空托之辭,無有實相,故不得見。修持之人,只要遵循佛法,一一去行,不問進境如何,成績多少,一直到了幻念俱滅,自性明顯,苦滅惑無之境界,便到了得證境界。

 


在家與出家

 

有人以為學佛一定要出家才能有成。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知在家學佛,一樣可成,居士成佛者大不乏人。不過比較起來,出家減少了不必要的阻礙;在家居士則煩俗事務常在眼前,心志未免受了影響,但苟能心如,則又有何分別?譬如唐朝之龐太師,出世入世,普渡不少壞人歸正。龐太師俗名蘊,法號道玄,本為富家子,仕宦之家,父為太守,家產頗豐,因慕佛盡去家財,薄留田宅,以居士身份,夫婦雙修,竟成大道,究竟成佛。當其成正果之後,亦有數偈留與後學之士,甚合初基者採用。今特錄出,以供在家學佛者之修持:

 

一、心如即是定,境如即是禪。如如都不動,大道無中邊。若能達此意,所謂火中蓮。(註:如就是不動,就境不興思。如如似固結,就叫心如。只要心如,便是入定。境如便是處何境界就何境界,既就此境,不作境外之想。)

 

二、無貪勝佈施,無痴勝坐禪,無嗔勝持戒,無念勝求緣。盡看凡夫事,夜來安樂眠。寒時向火坐,火本實無煙,不忌黑暗女,不求功德天。任運行方便,皆是般若船。如能照此學,功德實無邊。(註:能佈施必然無貪。坐禪目的是攝心,既無妄念,何用坐禪。縱然持足四十九戒,只要一嗔,等於縱火自焚,四十九戒均成泡影。無念則心清若泉,何必到處求緣。凡夫俗事,就是煩惱窮困,明白因果債緣,自然樂於接受,苦難而不怨恨,可以安穩熟睡。無分別心無邪善念,雖暗室之女,何用顧忌。立心靜修,不求功德之心,不求洪福之念,任運行方便,就是最大的智慧。)

 

三、無念清涼寺,蘊空真五台。對境心不垢,當情心死灰。妙理於中現,優曇空裡開。無求真法眼,離相見如來。若能如是學,不動出三災。(註:心中無念一定清涼。自空五蘊便是登五台。對境不著境,任何善惡美醜,概不生境,則心不垢。人當有情時,心如死灰,七情不入,此又何在乎身外事?惟有心靜,妙理始從內心而生,一切法門都在眼前矣。猶如太空優曇朵朵,從空而生。萬法無邊,遍佈宇宙,不一定要求得法眼法門始可成佛。種種色相,不能執有,能離種種相,不生有相念,便見如來。便可不動而出三災。三災者,三途也。)

 

四、日輪漸短促,光陰去何速?身似水中沫,命如當風燭。常須慎四蛇,持心除三毒。(註:人壽幾何?生命短促,轉瞬無常即到。應該早空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四相一存,自性難現。故四相稱為四蛇,言其有毒,阻礙菩提精進也。同時痛下功夫,滅盡貪嗔痴三毒。如此做去,當可立地成佛也。)

 

上述第一偈是要如如不動,靜心止念。第二偈是說明在家學佛,雖未受戒坐禪,如能自行方便,就與出家受戒一樣可以成佛。第三偈是要從止念中做工夫,色空兩者皆不生相念。龐太師能悟出無念離相,當有獨到之妙處。第四偈是空四相。人心有住則難空四相。有相執,就算一切功成,亦不能達到究竟境界。

 

總之,龐太師各偈,均是另開法眼,以金剛為本,法華為幹。靜心止慮,攝心有術。故能以居士之身,得成正果。以此一簡單法門亦可成佛,此又何必處處燒香!?


涅槃與了生死

 

涅就是不生,槃就是不滅,涅槃之意義,就是不生不滅。

 

有人以為一個佛徒死了,就叫涅槃。其實不然。所謂不生不滅,非有道行有功德而深明佛理者不能達到。而且涅槃亦非生時可能決定,一定要到中有時期,以自己之定力願力,去制止業力之牽引,能閉胎門方可達到。故涅槃並非普通佛子所能得到。但佛徒起碼應該達到「了生死」之一地步。

 

了生死者,就是了了分明生從何來;了了分明死從何去。世人誤解了生死是了卻生死,此乃誤會,實與涅槃有別。

 

生從何來?生從慾來,人乃慾身所成,故所謂無慾不成俗。至於死從何去?則一定要自己主宰;即使不能逃避胎門,亦要有自己選擇機會,甚而投身為人,亦有選擇來生父母之權力,此乃謂之了生死。

 

如何能達到了生死之地步?就是要趁有生之日,深研佛理,精進修持。佛理貫通,則性定心明。等到了辭世時就能自作主宰而得解脫矣。

 


頓悟

 

學佛人都希望達到最終目的―解脫。達到解脫的捷徑,就是頓悟。

 

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見自性,這就叫頓悟。修頓悟之法,必須從根本做起。何謂根本?心楞枷經有云:「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又維摩經云:「欲求淨土,必先淨心」。由此可知,心即根本。因為心寂則神寂,心亂則神亂。因此,從根本修起,乃是一定之路。佛經有云:「聖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有此顯明道理,修持顯不能外求,只從內觀覺,萬事可決也。

 

至於如何從根本修?應從禪定修起。禪就是妄念不生,定就是坐見自性,所謂坐見自性,就是對境無心,八風不動。何謂對境無心呢?就是面對任何境界而無動於中,不生好醜美惡之念,不起分別之心,故能不生妄念。又何謂八風呢?利、哀、毀、譽、稱、譏、苦、樂,謂之八風。有定力的人就是遇著八風之吹,心亦寂然不動。八風不動,雖屬凡夫,可登佛籙。

 

禪定中,定字之修又從何入手?金剛經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一句,所謂心無所住,不住一切之謂,又即住無住處。何謂無住處?即不住有無,不住中間,不住善惡,不住一切。這個住處,就是心之住處,亦即所謂不住心。不住心者,不停於任何色相,不執於有無,不執於來去,就叫不住心,亦稱佛心。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紫;不大不小,不長不短,湛然長寂,不起微波,此乃本心。頓悟入門,就是去修此不住之心。頓悟法以無念為宗,以妄念不起為旨,以清靜為體,以智為用。

 

無念者,無邪念之謂。邪念就是有無之念,善惡存有之念。亦即見相有相,見色有色,謂之邪念。正念則見相無相,見無所見。即雖見其相不作相想。等於見其有不作其有想,又等於見也好,不見也好;有也好,無也好,對於此相,不留一點痕跡,亦不分別取捨、苦樂、美惡、憎愛、怨親,絕不有此種種念頭,就是正念。譬如本心如鏡,鏡內空空如也,不著一相。但有時色相照入,只見其相,鏡中雖有相,但相去影去,不留鏡中。雖經色色相相,不斷照入,但亦不斷消滅,始終不染著於鏡中,此為無念,務以此為宗。

 

何謂妄念不起?妄念者,不可得而求得,明知無而想有,明知苦而以為樂,此皆為妄念。總之,人不能無念,但不可起妄念,以此為旨。

 

何謂清靜?心無所染,無有纖塵,湛然常寂,無礙無掛,無善無惡,此之所謂清靜心。

 

何謂以智為用?所謂智,就是二空性。二空就是無愛無憎,即空愛又空憎;無美無惡,即無美又無惡,兩者皆空,亦即是無分別心,務以此為用。

 

宗、旨、體、用已明,頓悟便可入門。

 

佛祖有一句偈:「覺諸相空,心中無念,念生則覺,覺之則無。修行妙法,至此可以。」細味此偈,必有所悟。

 


自性之尋求

 

人之自性,受了無明煩惱所蒙蔽,因而不能自見,是以尋求自性,必先除欲。把一切欲念看得淡之又淡,作如是觀,事事物物,都認為不外如是,那麼念消神爽,煩惱自清。

 

其次就 「決一品」,一品就是眾生之義。決定宇宙萬物都是眾生所有,連我自己本體亦是眾生所有。換言之,就是破除人我執,不要執我,不起人我之別;不獨自己的生命,就是連自己本體也是屬於一品所有,任何東西都不屬於我。只有自性,臨走之時可以帶走,除此之外,一絲一縷也不能帶去。那麼還有甚麼人我之別?因此欲尋自性,就要斷人我。世人就往往為著一個幻有的我,去追求無明煩惱,真是愚不可及。

 

明乎此,就應除欲念,決一品,斷無明,則立見自性矣。

 


四憑八穩

 

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之性,即有生俱來的一種感覺。見性就是要你返回初生之時之一種感覺。佛經有一句偈:「迷則眾生,覺則是佛」。 所謂迷,就是指本性而言。那麼佛與眾生,相隔不過迷覺之近,為人為佛,全賴你一念之興,可見甚為容易。究竟容易到如何程度?有何路子可通?有何法門可依?茲詳述佛門之四憑八穩,可明一切矣。

 

「慈悲則觀音,一憑;平直則彌陀,二憑;喜捨名勢至,三憑;能靜便釋迦,四憑」。

 

觀音乃菩薩之名,慈悲便是菩薩。慈就是以眾生之憂為己憂,眾生之苦為己苦。悲就是同情心。能慈便菩,能悲便薩。慈悲兼有便是菩薩心腸。

 

平是平等,一切均平,無分無別,無所謂眾生,無所謂聖賢,一切平等。直是直心,心口一致,能如是便是彌陀。

 

喜捨就是喜於施捨。一個人能夠喜歡去施捨別人,便是勢至。勢至乃佛號,佛之大智,所至之處,令人攝服,故名勢至。換言之,能樂於佈施便是佛。

 

能淨,淨是指心而言,心無一塵之染,心常寂寂,無掛無住,便是釋迦矣。

 

此四憑任何一憑,均可成佛,色身便滅,故謂四憑。

 

「人我則須彌,邪心則海水,煩惱則波浪,毒害則惡龍,虛妄則鬼神,塵勞則魚滿A貪瞋則地獄,愚痴則畜生」。此乃八穩。

 

消除人我之執,一切不要有人我之別。若分人我,一定有紛爭之起,如此則好像進入須彌山,鐵柵圍繞,永不能脫此囚禁,因此首除人我之見。

 

邪心為眾惡之首,如海水焉,有了海水,必有波浪。故人有邪心,煩惱必多。等於海水之有波濤,其心怎能得靜?

 

有毒害人之心,等於海水之中有了惡龍,其水欲清,其可得乎?

 

虛妄則不真不實,妄言綺語,三口兩舌,等如海水之中有了鬼神。障身為鬼,障心為神,有了障,人心必呆,任何真理障而不明。

 

塵勞就是營營役役,無事不在錢孔中打滾。此雖小惡,但亦如海水中有了魚滿A魚漱尿釭i作浪,雖較惡龍為少,但亦能令海水難清,欲清不得。

 

貪瞋如在地獄,貪無止足,如餓鬼地獄之不得飽。

 

愚痴等於畜生,任人擺佈,明知求不得,而偏要嘗試,求不得苦,此非畜生是何?

 

八穩,就是叫我們知道在心內興波作浪的是甚麼,知道了便能入四憑,立可成佛。

 


四事

 

人何以有罪惡,犯罪之因素是欲、恚、怖、痴,佛法稱為四事,又稱四行。

 

欲是見甚麼想甚麼,求不得時就千方百計不擇手段,任何罪惡都做得出來。所以欲是罪惡之祖,沒有欲便不會生罪。

 

恚是起惡念而以武力奪得之謂。所以恚是欲之幫兇,比欲更可怕,欲之不得,便由恚而行事。

怖就是恐嚇。若有不從,以XX對付,此之謂怖。

 

痴本來是作妄想解,痴念是也。但行痴的意義,就是識些少就以為全部都懂,由痴意而去判斷各事,明白多少就以為自己了不起,自以為是去自行自定。痴雖比前三惡為小,但其遺害亦不亞於前三惡,妄作胡為,不堪設想也。

 


無我無常

 

我是假我,自己無主權去控制我。生、老、病、死,自己無法操縱。其實世上萬物,都是因緣巧合而生,互助互依,然後能長成。花草樹木,要靠種子、泥土、陽光、水份、空氣之因緣配合,方得生長。人亦如是,人之得以生長,亦由種種因緣配合而來,我何有哉?

 

無常者,事事物物,決不能永琱變,所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紅顏變白髮,滄海變桑田」。今日為一株燦爛美麗之鮮花,明日就變作憔悴頹喪之殘枝,那有不變之境。

 

既知無我,可滅絕自私之慾;既知無常,可頓除愛染之念。愛慾不生,則煩惱根源可斷,人生痛苦,當可滅絕也。

 


 

三身四智

 

佛經中常有三身四智之說,所謂三身,並非有三個原體,皆從自性分化出來得來。一而二,二而三,只是一個原體而分三期演變而已。亦即表示修持之過程及其結果。三身者:莊嚴法身,圓滿報身,百千億化身,就叫三身。

 

四智是束三身而成。四智之中,有三智是獨立而成,有一智是聯合而成,茲分述如下:

 

一、成所作智: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識聯合而成,此五識名為入識,將前五識化為成所作智,就是將眼見耳聞鼻覺舌知身觸等等事物,皆視為成所作而已。亦即造成此事物係一種偶然之作,一切均無常,不能永久存在,要作如是觀。

 

二、妙觀察智:由第六識意識獨立而成。將意識化為妙觀察智,就是將前五識所入一切事物,空虛不執,不起妄念,要作如是觀察,就可免生出求得之念。

 

三、平等性智:由第七識末那識獨立而成。末那識又叫思量識,又叫傳達識。將第七識化為平等性智,就是對於事事物物,不起憎惡之想,一切平等,無分別心。

 

四、大圓鏡智: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又叫含藏識)獨立而成。將第八識化為大圓鏡智,就是苟三智均能使到第八識清淨無瑕,明亮無礙。如鏡之境在影現,境去影去,清淨如初,而又圓又大,則能普照一切,易於稽查。

 

何以要將八識化為四智呢?因為迷者為識,悟者為智。八識不化,腸牽肚掛,一切煩惱根源總了不得也。

 


菩提智

 

菩提者正覺也。正就是在高無上,不偏不改。覺就是悟澈虛無,破除煩惱諸惑,從而得到大智大慧,是謂菩提智。

 

俗人之智慧,係從學習中而得,學一得一,學二得二,故其智慧是有限智慧,且有善亦有惡,因俗智是外求而得,求幾許得幾許。菩提智則是內向而生,由自己心力向內自明,由滅除妄念而生定力,再從定力而悟澈種種大智,因此在心力中無妄念,無幻想。故生出智慧是正圓清淨,艮知良能,了澈所有,一知全知,永無邊際。

 

所謂定力,必須心向內尋,切不可向外而求,向外所得,學一知一,有限無多。向內所得,徹底通透,全知全能,因此聞一法而自悟其餘。此乃各尊者修持必守之一大法門。

 

菩提智慧,本來人人都有,自性本來具足,只因物慾蒙蔽而不自覺耳!

 

所謂「利慾熾盛,便是火坑;貪愛沉溺,就是苦海。一念清淨,火焰自熄;一念警覺,船登彼岸」。所以思想清淨,可見菩提。

 

清淨之外,更要心平。心平之法,處順境而不喜,處逆境而不憂;得不喜,失不悲。心平無礙,彼岸可登矣。

 

既有菩提,就可很快有薩埵之力。菩提就是覺也,薩埵就是覺人,徒具菩提之智,而無薩埵之心,乃未能成正果。兩者俱足,中乘之上,已成菩薩之身,進而可修上乘之佛。學佛門徑,於此可見梗概也。此又何須尋門問師,自耗時間哉!?

 


 

住是停留不動,留而不捨。解深一層就是愛戀。例如路上看見一片美麗風景,自然腳步放慢,甚或停步觀賞。此因對風景有愛戀之心,有不肯捨去之念,才會住步。所謂「生心則住」。生心者,生欲心,生想得之心。

 

學佛要修不住心,所謂「對境心不起,菩提自裡來」。初基之人士對境心不起,實在難而做到。所以修持之法,就是任從心起,但不留影蹤。能夠做到不留影蹤,就算起念也無礙於修持。譬如一個明鏡,外像相對,則鏡中有像。萬像相對,則鏡中有萬像。但是像去則鏡空,永不留痕,如此於鏡何礙?鏡者心也,像者境也。因此,任鏡生心,生心不住,亦可無礙。

 

人心是容不得纖微塵埃,些少思維,半點情欲,亦會將自性蒙蔽,猶如明鏡之不能染纖塵。生心不住,則心清理明,如明鏡之常寂不動,可普照一切也。

 


隨緣

 

緣,外界事物與自體感觸,就叫緣。亦可說未有預約而巧合相逢,就叫緣。其中暗藏有因果成份,果熟便成了緣,而不期而遇。因此遇著這種緣時,就隨之而行,叫隨緣。隨緣只是自體隨緣而動,而心性不動,亦即是體動心不動,相動性不移,只要不動心,則有何礙?

 

居士修持之真諦為隨緣。能夠隨緣,則處富貴不起歡心,處貧窮不生怨心。見境就境,過後無影,做完不留在心,一切不拘不泥,總要過後不留在念,亦不故意為之。如此修持,甚合居士所用也。

 


妄想與真如

 

未開悟的人,一動一想都是妄想;已開悟的人,一動一想都是真如。因為未開悟的,一切著念都是有相。此念一滅,彼念又生。念念有形執相,物物分類求精。得之則可,求不得便入苦海,即使求得,而又要求精。如此,煩惱因之而生,便成妄想妄念。反之,雖同一個人,因已開悟了,就前後不同。能開悟的,一動一念,都已脫離形相,蘋果也好,橙也好,根本不著相,只求得之即食,不計精粗。既來則安,既去則了,不再求有,此為真如。

 

學佛志在悟道,假如不悟就等如未學。我們須知未悟之時好像盲人,無所視,無所知。身在深山大谷,還以為是在高樓大廈,一切只憑忖摩,雖然有人引導他坐上大殿來,因他目不能見,自以為空洞原野,不願居住,反而走到菮珚怴A以為這是舒服地方,甘之無怨。尚有未悟者,空空虛虛,無所憑依,身自何來,將從何去?茫然不知。盲目盲心,苦上加苦,任你如何開示,如何提點,都不能領悟。在開眼者見之,真有悲從中來,憫之唯恐未切也。

 

悟與未悟,相差甚遠,等於開眼與盲眼。盲眼者,務必尋求開眼方法。而開眼者,因以前在未悟之時,亦與此輩盲人之遭遇相同,有此同經同過之處,自然會發出共鳴之同情心去拯救那些未悟之眾。所以佛有慈悲之心,就本於此。

 

學佛者,在尚未澈悟之前,有所動,有所念,最緊要就是在動念之先,一定要記得「我是佛徒」,有此一偈在心,時刻不忘,則妄念亦可變真如。

 


四諦法

 

佛祖最初度人,就是用四諦法。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就是四諦。

 

苦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之外,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等共為八苦。(五陰熾就是精力過剩,終日苦思,火氣衝天,無所發洩。)為人知苦,就可以決心去了生死。

 

集諦:苦之來源,必有集起原因,故名集諦。苦是迷的果,集是迷的因。前生所作所為,今生要償報,前世之惑和業就是造成今世苦果之原因。欲了苦果,須斷我想及貪瞋痴種種煩惱所招集的苦因。

 

滅諦:滅就是消滅。消滅今生所受各苦,許多人以為一死便可了事。殊不知今生雖死,眼前的苦可以暫時免受,但來世又要輪迴,又要繼續受苦,豈不是多此一舉?因此要了生死,才是徹底辦法,才可以滅苦,所以滅是悟的果。

 

道諦:如何能滅苦?就要憑道諦,道是通達涅槃之道,亦即佛法。從佛所說,依佛所行,聞佛所敬,不苟不懈,此謂道諦。因此道是悟的因。

 

四諦的要義,就是世間一切苦,不是註定,而是基於業因。人生苦痛的根源,因我想及貪瞋痴三毒而作業生煩惱。所以欲除苦痛,不得不斷煩惱,為斷煩惱,不得不修道,此乃佛學之基本修行教法也。

 


三學兼修

 

何謂三學?即戒、定、慧。何以又說兼修?因為此三學又連環性,凡人能持戒,則人性不渙,自然可定。人在定中,心清慮靜,智慧當然可生。故三學應同修,方可有成。

 

所謂戒,就是持戒。不必一定從宗門中去持足十戒,如能將三毒戒持得,亦可入定。學佛初基,持戒每難攝心,常在不自覺中,又破了戒。若能記著「我是佛徒」,那麼還敢不守戒嗎?戒字既得,必能入定。

 

定字作何解釋?如何去修?定有正偏二種:心不著相,身坐何處,心止於何處,不動一念,就是偏的一種修法;從動中去入定,不要凍結了自己一種活力而去修定,就叫正定。譬如色情是佛徒應戒之事,如果完全避見色情,不著一眼,當然可以定,但這是強制的定,真正的修法是要從色情中打滾而不為所動,這才是正定,既定則慧必生。

 

慧是智慧,修慧應從智修起,智慧兩全,才是真慧。智是從外所學,慧是由心而生。如此,就叫三學兼修。

 


一參備具

 

參是誠心誠意之謂,參拜就是專心專意去拜。所以參拜先要靜心,停止一切思維,誠心誠意觀賞著要拜的幻像,心中只有此一幻像,然後屈膝下拜,如此方能算得參拜。一參備具之參字,亦作誠心誠意之解。一參者就是在學佛時期只要一個參字,亦即所謂一條心。既然一條心去學佛,何以又有備具二字?就因為參字係有幾個階段在內。參之修法,係要由多心而轉入少心,由少心耳轉入一心,由一心而達到了心,分幾個階段,所謂備具者指此。

 

初學參禪,先要免除多心,任何環境任何地方都可以行事,不必多心選擇,更不必選何法門。由多心變為少心,少心就是隨緣見機,無分軒輊;再由少心而達到一心,一心者專心之謂,並不作他想,除依照佛法去修行外,並無第二條心,到了一心境界,已算得入參,但尤以為未足,大乘法中,要達到了心,一心仍然是有,了心才算得無。如此就可稱一參備具。

 

至於怎樣去修?從那一法門去實踐?又是「我是佛徒」,念此一偈,自然可行。因為常念此偈,當然要作佛徒行徑,一有邪思,立刻念起「我是佛徒」,便可從善如流,久而久之,習慣成了自然,便無參不透,無定不入。勉之!勉之!

 


妙有與真空

 

初乘佛學,教人要空,要四大皆空。但步入中乘學說,又教人不可執空,不可執法。表面看來,似乎有前後矛盾之處。因為初基初乘,不能不以空字灌輸方可靜其心;又因為初乘學者不能做到一個放字,亦即放得下之放。五蘊六慾常縈於心,住而不放,其心必生。故以空字來感召。但到了中乘,此時一切近空,再深修之時,心存空甚,便有阻礙,因此便要不執空。所謂空而不空,就叫妙有。

 

何謂空而不空?首先抱定萬物皆空之基本念頭,但不必去避空;立心去避免空字,便成了執著。譬如:有食物在前面叫我去食,我照食可也。但心中不存再食,不為其味所誘,不為其名所累,如此叫做不住心。有也好,無也好,總之全無印象在心,食過便了。如此這般,就叫妙有。

 

何以中乘學者,要取妙有而不執空?此無他,無所縈於心,無所繫於意。因為一執空,便處處叫空,時時縈繫於心,有時欲空不能空,便犯了瞋恚之弊,不如妙有之無所動於心也。例如抱著妙有之心情去玩牌,身心一定得益;抱著必得之心情去賭博,就有煩惱,此理甚明。

 

甚麼叫真空?有而不有,就叫真空,真真正正做到空字,就要雖有而不有。即是心內不存有無二字,如此心無掛礙,始為真空。

 


知空不著空

 

大乘論有兩句諦:「菩提非智,煩惱非惑」。此二句諦看起來與初基的見解似乎有些相反。菩提明明是一種智慧,煩惱明明是一種惑見,何以說非智非惑?此無他,修到大乘境界,根本無智無惑,亦即不存彼此,不別善惡。倘若別智別惑,則是有漏有為,仍然斷不了分別之心。所以龍樹佛祖特說此諦,以斷中道中分別之念。所以法門不能固守,初基的只知空門,固守空門,就以為是佛門中人,以為就可以得到究竟。須知知空不著空,方能達化境,欲入化境,必靠金剛三昧。

 

金剛之形象,初闊、尾闊、中間狹,如葫蘆一樣。何以故?所謂初闊,就是入門易。因其初門闊,可以任由多帶幾件包袱亦可容身,如執空執有等滿身包袱,都可以入得門口,但行至中途,則甚狹窄,非要把身上包袱完全放清,就不能過此一關。但尾闊又如何?如果你能過得中狹境界,經已身上一無所有,加以尾闊就更得到空蕩真如之妙處矣。

 


大乘四德

 

大乘四德,就是常、樂、我、淨。根據涅槃經的解釋:不遷名常,安穩名樂,自在名我,無我為淨。再從燃燈錄之解釋:常者就是涅槃之體恆而不變,無有生滅,運化常用而不絕,就叫做常。與涅槃經所云不遷,同一解釋。信士到了大乘之時,當然免去遷移流轉,永琱變。與初基者不同,就是此一點。大凡人的任何事物,總逃不了遷移流轉,日日變化。無常經之「紅顏變白髮,富貴變貧賤」,就是指此。因為小乘中不能打破生滅,一有生滅,自然要遷移。沒有遷移,怎能生滅?到了大乘,已經無有生滅,因此可以稱得永琚A永痟N是常。

 

樂就是涅槃之體永寂而安,所為適心,未嘗有礙。意思就是說,人到了大乘,涅槃之體經已休止永寂。寂就是指一切思維妄念,完全寂然不動,如此大圓鏡智必顯,故所作所為,都是適其心而無所礙,便叫樂。

 

我者,自實之名,自在之體。我不過是一個名稱,為眾生服務之一種體素,而其名為我。但應有自在之性,乃得稱我。

 

淨,就是除去一切污垢,隨緣共處而不染謂之淨。一個人很難不近污穢,不近邪惡,但能夠隨緣共處而不為所染,就是淨。

 


無為

 

佛法中有一句偈:「無為而有成」。初基者每多誤會,為甚麼不做而能有成?其實此一為字,不作動詞用,應作目的解。就是不為自己而幹之事,就叫無為。

 

照佛說來研究,佛法中一切祈求福田之事,不能私自求得,一切只許以眾生為前提,求眾生得福。自己亦是眾生之一,當能佔得一份光而已。若只求自己得福,當然不能有成。觀乎此,無為而有成之一句偈,可思過半矣。

 

無為二字,就是作無我解,而且無為比無我更深一層,更積極一點。因為無我是不作私人想,不為自己利益想;而無為不獨不作自己想,更要為別人而工作,是否更深更積極呢?

 


化境

 

大乘論中,有二句偈:「空而不空,謂之真空;法而不法,謂之正法」。初基者,以為能知空知法,固執一法以求究竟,固執一空以為得道,此皆未入化境。因為佛法如鐵碗磨砂,必要研,愈研愈得精細,不研始終為砂而已。故研究佛法,決不能執一不變,持一不研,否則,難入化境也。

 

如何能達化境?心平二字是良方。心平者,心內一切平等,不分貴賤,不問精粗,自無得心,便可入化。

 

六祖有「心平何勞持戒」之偈。試想,持戒是佛門第一要事,何以只要心平,就連持戒都可以不理?此即化境。因為只能持戒不能心平,則持戒亦不能成佛,心平而不持戒,亦可得道。嚴格說來,如能心平,的而且確不必持戒。因為持戒之目的是使你心平,既能心平,那又何用去持戒?「佛法不是佛法」,就作此解。如果不化,以為持戒不可缺少,只知死守持戒一關,寸步不行,則僅止於此而已!

 


願力與業力

 

俗語有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此,豈不是道不如魔?照佛學之解釋,此乃願力與業力之爭衡而已。因為人心不堅,願是出於己心,當然會臨機生變;而業力乃出於夙世,前緣既定,自無改變之理。所以一為有變,一為無變,當以無變為堅。所以業力勝願力。雖然,亦有虔誠發願者,有不變之心,則業力亦莫奈伊何也。

 

或有人以為道為正,魔為邪,邪當不能勝正,何以居然道為魔弄?此則未免過於執法,其實道也魔也,皆為心聲,原出於心,善歹不同而已。因為魔乃破壞,道乃建設。試看拆屋容易,就明白一切了。

 


與水為緣

 

水在表面看來,似乎柔弱不堪,而個性又能遷就一切,置於圓則圓,置於方則方,,任人安排。因此人皆以其為弱質,殊不知水之潛質有無窮之力量。一江之水,能浮載萬噸之船;一鍊之水,涓涓而下,石為之穿,此又豈弱質耶?而水之為物,能救人能殺人,其能轉性甚高,佛國中奉水為師者甚眾,施法而靠水者亦比比皆是。觀世音、大勢至之楊枝甘露,亦用冷泉,可見水之難能可貴。

 

佛國以水為師之意義,亦不過因水之柔,因水之力。所謂潛力,見而不見,用之則出。

 

再以淨土之淨字去看,從水從爭,爭者搏也,凡物能經過水之搏,水之研,則萬污可除,可變為淨,水之潛力可見矣。

 

佛徒應與水為緣,從而效之,方圓由人可也。

 


 

光是黑之反面,任何黑暗,給光一照,就立刻消除。故人皆喜光,就花草樹木,若無陽光,亦不能生長。有成就之佛徒,身首有佛光發出,此亦光之所以為貴。

 

光之本身,如如若佛法,既不能觸,亦不能留,其產生係從他身所得,而不是本身所生。例如月亮,月本無光,係從他身反射而得。但首先條件必須本身具有清明淨潔之本體,然後才有反映之資格,非任何物體能有此優越條件。如鏡可產生光線,可照耀任何角落。但以他物向著太陽就不能有光發出。因鏡有淨潔純清之本體,故能反照而發光。佛徒之有佛光,亦此理也。

 

佛徒之有佛光者,就是由佛身反射而來,但亦必需其本人具有純潔清淨之心去向佛,然後始得有佛光發出,因此第一要有淨心,第二要有心向佛,始可得光。如雖有明鏡而不向太陽,何來發光?學佛者之要淨心而又常近佛,明矣。

 


 

許多人很怕寒冷,所謂冷風迫人。但佛家對於冷字,就覺得很矜貴。「心如止水,意若寒冰」。就是小乘之最終功課 淨心止念。

 

水本來是最活動的,其動力之發揮,可以摧枯折朽,攻堅破故。可是遇冷之後,就靜止而成冰。但是不可不知,冰遇熱亦可還原為水。此即暗示魔障煩惱,雖然在靜心止時,可以冷藏不動,假使稍有不察,慾念再燃,魔障立可復活。因此,意若寒冰,更比心如止水為重要。

 

佛徒修持,能達到修心養性之境界時,便要認真珍惜成果,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精進去修攝心之法,才不致前功盡廢。

 


 

學佛不外是求道,求一條直通佛國之道路。所以佛法不能只憑領略,知而不行,等於不知,絕對不能到達佛國。例如知道怎樣可以去了業障。但決不能以一個知字,就可以把煩惱和業障去掉,一定要行,始可收效。否則僅以佛徒二字而終其身,白白又耗了一次人身機會。須知人身難得,下一世能否再有機會去修行,尚在未知之數。

 

導師只能指導正途,而不能駝著你行。既知其道,一定要自己開步走,依路而行,此乃必然之理;縱使能行,亦未必一定成功。原因是佛道亦有歧途,當走到分岔路口時,或受道外幻影所誘,就會誤入歧途。因此行的時候,必要一心一意,步步生機,眼眼向前,心心相扣,始能行不差,踏不錯,終可到達佛國也。

 


彼岸與此岸

 

佛經中,波羅蜜多之意義,就是到彼岸,煩惱世界是此岸。學佛不外想消滅煩惱根源,而到達彼岸。彼岸是究竟涅槃。所謂彼岸此岸,都是假想的、虛設的,有些人以為彼岸就是對岸,抵達彼岸就認為是乘船過海一般的去到對岸。假使如此想法,就不能謂之明白真意。有一句叫「回頭是岸」,既然回頭,那當然是此岸,何以又教人抵達彼岸?此一問題,每令初基者有所迷惑。須知佛法中無男無女,無人無我,無彼無此,又何得有彼岸此岸之別?由此可見,彼岸此岸係一種假托之詞,萬勿執著。然則到底佛經中之彼岸在於何處?怎樣才能達到?世尊初時也執迷於彼岸,後來才得悟道。

 

原來彼岸此岸,不離分寸。彼岸此岸就在眼前。所謂學佛求法,簡單非常,一念識得,不需外求,百千三昧,不離方寸。所謂方寸者,心也。當時世尊也有誤會,以為方寸之外,尚有三昧,拼命去求,六年苦修,骨瘦如柴,仍不肯信自己方寸,仍以為方寸之外有千百萬法門,遂致南轅北轍,愈走愈遠,後來見星曜之光,突然領悟,認定方寸之外並無三昧,從此教人尋求本性,本性既得,再求本知本能。因此,心外無法,何需去求?故般若波羅蜜多而稱心經,不外叫人以自己智慧去到彼岸之謂。

 


去佛不遠

 

佛是住在極樂國,根據阿彌陀經所說,距此十億八千萬里。只憑這個數字看來,可知佛離我們是多麼遙遠。但何以經書又謂有善根的人去佛不遠?其實這個遠字是假體實例,在事體而言,是十億八千萬里;在心境而言,就不同說法,心境一專一誠,就可以轉瞬即達。憶佛念佛,佛說可以立刻在你跟前,此就是互念相親的道理。孫悟空一個跟斗,可以打到十萬八千里,此亦是心境奔馳,並非實體奔馳也。

 

由此可知,專心誠意,就不管十億百億里路之遙,亦如近在眼前。學佛者,若將所學只當一種課本研究,只求一個知字,總不肯去行,則不但談不到專誠,更談不到精進,如此一來,去佛確遠也。

 


 

佛以蓮花為座,到底何故?因為:()蓮之品質清高,出污泥而不染,所謂雖處裟婆而不受慾塵所染。()中通外直,有智慧的性,有正直的心腸。()不蔓不枝,就是無是非妄想,修行路線直上雲霄,無枝無節,不入歧途。

 

此外,蓮與佛理,多有相同。蓮根清淨,雖在土而B不入土,不留戀本生,合乎佛理。又蓮,花後成逢,子居逢內,各佔一靜室,在靜室中苦心修煉(蓮心苦)。而最有佛味者,蓮雖有子,而子不繁殖,表示不生。蓮根雖藏土中,久埋不壞,表示不滅。又蓮與根與莖都有絲連,所謂蓮花梗斷亦有絲連,此表示不忘本,不離宗,此乃佛律。

 

有此種種,蓮座之義,可以明矣。

 


如來

 

佛號稱如來,如如者空虛無礙也。如來就是指人之一生不知所自來,到底從何處去?誰也不能答出。又所謂如如其來,如如其去。即不知所來,亦不知所去。因此佛家道理,既然認為人之來,不知其處,但去就要有一定地方。所謂修持,以小乘之法,不外乎修在世之方便,免除煩惱,到了大乘境界,就是修往生之事。因此佛徒可以說得是如如其來,靜靜而修,可以說得是去而知其地,此地就是佛國淨土。

 

又信佛之人,叫做皈依。依就是依照佛祖所行過之路去走,依照佛祖所說過之話去做。皈即是歸,歸宿之謂。一個人既然如如其來,就不要如如其去,而無棲止之所,而不能向無所知前路而行。應該知到歸宿之地,有目的地而去,試想世人無家可歸之慘狀,無地可宿之彷徨,因此未雨綢繆而求歸所。「如來非實體」之一句偈,並非指佛祖而言,而是指人之究竟而言,明矣。

 


十波羅蜜

 

修大乘法者,須實修十波羅蜜為成就之途。波羅蜜為梵語,意即到彼岸。十波羅蜜為通往佛國之捷徑,茲概述如次:

 

一、布施:以己財物分給與人,謂之布施。布施不限於布施財帠,更須布施法力(說法),布施有情(予人以同情心),其功德甚大。

 

二、持戒:受持戒律永不觸犯,謂之持戒。戒之意義是防止作惡,積極行善。如應行善而不行,是犯不行善之戒。

 

三、忍辱:內心能忍受外來之侮辱及惱害而不生恚恨,謂之忍辱。忍辱亦求避免犯瞋而已。小不忍則動怒,動怒犯瞋。因此在任何受辱之下,只許閉其眼耳,靜其心靈,則可渡此一關也。

 

四、精進:即勤進不懈,亦即求成之誠,不以成為滿意,成上之成,才得有契禪機。

 

五、禪定:亦稱靜慮。一心不動,萬念不起,謂之禪定。此亦不過攝心之法,因此不必計較於定時定地,心亂即修。

 

六、智慧:通曉一切諸法為智,斷惑證理為慧。以明智破諸惑念,謂之智慧。智慧所以度愚痴,無智慧不能證空明理。

 

七、慈:給人快樂,恕人之過不起害念,謂之慈。

 

八、悲:為人拔苦,謂之悲。悲即同情心,他人之苦,即等於自己之苦。等同身受,為他拔除。

 

九、方便:予人以便利,有時知其不可為,而善言勸解之,亦是方便一門。

 

十、不退:勇猛加行,策勵身心,永不退轉,即所謂大雄。

 

學佛者,能依十波羅蜜修持,當能脫離生死苦海而渡究竟涅槃之彼岸也。

 


佛法之因果連環性

 

佛法所說一切,都有聯繫的關係。一般人只知道是因果,但因果亦有連環性之存在。譬如佛學教人要了無明,滅惑念,然後可以消除煩惱,這是從因及果的想法。假使我心裡能夠摒除煩惱,就自然而然無明一定了,惑念一定除,這是從果溯因的想法,亦可稱為因果連環性。

 

學佛不像其他學術,學佛沒有階段之限制,不必從小學而中學而大學。你可以忘去自己初基,頓悟起來,可達大乘境界。問題是你肯不肯去精進,能不能去領悟,否則談不到究竟,好像除三毒,盡人皆知是學佛必修之門,如果你心地光明根本沒有此三毒之存在,那麼又何必費時失事去多行一步呢?所以學佛是廣大的、寬闊的,也不是限於儀式的,日日誦經是限制妄念叢生的人好去控制自己的惑念,以淨其心。但如果你能做到心無宿物之時,縱使身不坐禪,心仍清淨,那又何必斤斤於誦經坐禪呢?六祖無時無刻不在樁米,又有何時間去參禪坐佛,而一悟之下,便可成佛,就是一個例。

 

佛學連環性中,尚有一點講及身在佛,心不在境,在境生境,生境則生心。所以學佛要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之心情,勤力去做便得,切不可做一日和尚問一日前程,否則生境生心,阻礙前進。例如常問我有無進步?我修持幾年有無功效?存此一心,便惹起了生境生心之弊;又如問我之修持,方法有無錯誤?須知佛法是一面大圓鏡,左推亦合,右移亦無不可,只要重心不變,便無大礙。以前有一ㄚ環學主婦念經而不識字,求教於廚娘,廚娘與她開玩笑,因其手中正在切蘿蔔,遂以切蘿蔔三字作為經文以哄之。而此ㄚ環誠心一片,以切蘿蔔三字長誦而成佛,此又是一例。

 

總之,明白佛學之連環性,就不必拘泥於階段。因果有時亦可以由果而因,不一定有因然後有果。此句話,望細味之,也許有頓悟之效!

 


主頁/雨花集